信息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21財經APP 李玉敏 北京報道

12月26日,內蒙古博源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 “博源集團“)發佈公告稱,該公司已經違約的30億元債券,已全部由中國信達收購。雙方已經達成一致意見,不再通過託管機關兌付,雙方簽署了《逾期債券註銷框架協議》,向上清所和中債登申請存續債券註銷。

12月24日,中債登完成了“12博源MTN1”的註銷。12月25日,上清所完成了“13博源MTN001”“16博源 SCP001”的註銷。

中國信達有關人士稱,這標誌着國內首單通過債券打折收購、註銷登記、實質性重組等組合手段化解違約債券風險項目取得實質性進展。

根據公開消息,博源集團於 2012 年 11 月 19 日在銀行間公開發行了金額爲 11 億元的“12 博源 MTN1”。於 2013 年 7 月 16 日在銀行間公開發行了金額爲 8 億元的“13 博源 MTN001”。於 2016 年 3 月 7 日在銀行間公開發行了金額爲 11 億元的 “16 博源 SCP001”。

“13 博源 MTN001”應於 2018 年 7 月 18 日兌付本息。 “12 博源 MTN1”應於 2017 年 11 月 21 日兌付本息。“16博源SCP001”應於2016 年 12 月 5 日兌付本息。由於到期無法償付,這三隻債券已經全部已經違約。

中國信達前述人士稱,近幾年來,受宏觀經濟影響,公開市場到期債券無法兌付、債券違約事件頻現,鑑於違約債券存在的高風險特性,一直以來都存在處理難度,成爲金融市場潛在風險點之一。中國信達積極發揮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的獨特功能,依靠多年積累的不良資產處置經驗優勢,通過市場化、法治化手段,創新開展違約債券的打折收購、註銷登記,介入困境企業救助,化解內蒙古博源集團30億元違約債券風險,爲國家化解違約債券風險、防範金融風險提供了實踐經驗。

據介紹,博源集團是內蒙古自治區一家以“能源·化工”爲核心的大型民營企業集團。其核心主業爲化工行業細分行業純鹼和小蘇打。2016年開始,博源集團在公開市場發行的債券陸續違約,引起當地政府、金融機構、企業職工等高度關注。

2017年3月起,中國信達組織內蒙古分公司、中潤髮展、信達證券等旗下分支機構對博源集團進行深入分析、研判。通過綜合分析,認爲博源集團主營業務符合國家政策導向,因多種原因導致核心資產的價格階段性低於真實的內在價值,中短期出現了流動性困難,需要通過實質性重組的方式才能擺脫困境。

2017年11月開始,中國信達以違約債券爲切入點,全面介入博源集團債務違約的化解工作,收購了博源集團在銀行間市場發行的30億元債券,部分債券通過非交易過戶的方式完成交割過戶。

中國信達人士表示,爲配合債券收購,推動整體債權的重組,中國信達圍繞博源集團金融債權進行了債權整理和整合,收購了部分博源集團其他金融債權,後續積極推動博源集團信用環境修復,推進博源集團整體債務重組,幫助企業度過了最困難的一段時間。隨着企業主業天然鹼業務市場回暖,煤炭行情探底回升,博源集團進入良性運營軌道。

違約債券收購業務存在一個制度上、技術上的難題,就是違約後的債券無法辦理交易過戶。因此,雙方只能簽署收購協議來完成違約債券收購,卻不能在證券登記機構辦理債券過戶,隨之而來的不確定性就會增加,收購方的風險很大。在與監管機構反覆溝通、設計後,最終形成了以非交易過戶的形式完成違約債券登記過戶的一套創新交易模式,對金融機構幫助民營企業脫困、支持實體企業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中國信達人士稱,博源項目是國內首次將違約債券轉化爲普通債權,保留債券所有權利的範例。中國信達與博源集團共同申請註銷債券,以非現金兌付方式註銷銀行間市場發行的債券,通過協議方式確保債權債務關係繼續有效存續。將債券轉化爲普通債權,不僅有利於後續債權的處置推進,還能夠大幅提升企業在公開市場的融資能力,緩解企業資金壓力,使企業經營發展進入良性循環。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