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來源:天之水網 作者:張春昌。碑塔東面鐫刻蒲城寇遐隸書"古秦趙會盟臺"六個大字,其餘三面鐫刻的是章士釗所書本人填寫的《唐多令·景藺》詞一首以及衛立煌、郭昌錦撰寫的《重修秦趙會盟臺記》和《重建秦趙會盟臺記》。

張春昌:秦趙會盟臺懷古

秦趙會盟臺懷古

張春昌

幾次到澠池,孩子一再告訴我,澠池是一個小城。我知道,澠池雖小,卻有着古老的文化,黃河、仰韶文化、秦趙會盟臺讓這座城,生生不息,古韻流長。觀賞了黃河丹峽,追尋了仰韶遺址,秦趙會盟臺是澠池之行不可或缺的一站。

第一次接觸“澠池”這個地名,是在小學課本上,沒想到己亥年“五一”期間,我和家人能親臨秦趙會盟臺前,重溫古臺之下掩埋的歷史故事。

秦趙會盟臺地處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城西約1公里處的澠水和羊河之間的臺地上。那天臨近中午時分,本來不太熱的天氣,一會豔陽高照,如夏天般炎熱。我們驅車沿澠池縣饒了大半個圈,來到解放軍駐澠池某部軍營門口,一位執勤的軍人讓我們繞道而行再到會盟臺,我們依軍人所指的方向前行,到了會盟臺。下車後,眼前的景緻滄桑而壯觀。松柏掩映着一個高大的土丘,土丘旁立有澠池縣人民政府立一塊石碑,上刻“三門峽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秦趙會盟臺”。沿土丘旁水泥便道前行,有一高大的石碑,碑體四周用玻璃罩着。透過玻璃,依稀看到碑上刻有“古秦趙會盟臺”一行隸書大字,落款幾乎看不清。我們再依52級花崗岩臺階拾階而上,土丘頂端是一座雙層八角挑檐尖頂式仿古建築,亭內正中豎一四方碑碣,西面爲澠池縣人民政府立的“重修古秦趙臺碑記”,東、南、北三面分別爲中國著名書法家舒同、楚圖南、肖勞的題詞,黑底金字,端莊清秀,力透紙背,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光彩奪目。

我們一邊觀景,一邊想透過一土一丘,一字一碑來觸摸昨日的歷史。正好,一羣身着校服、手拿書本的中學生吸引了我們,他們正在聽老師繪聲繪色的講解,我們積極融入其中,與學生一起回望那些烽火歲月,感受歷史的波瀾起伏。

據《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秦昭襄王時(公元前282一公元前280年),秦國三次發兵攻趙,趙國失利而不屈服。秦爲征服趙,又開始政治與外交上的鬥爭。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派人告訴趙惠文王,爲使兩國和好,雙方可在澠池會盟。陪同趙王前往的是趙國上大夫藺相如。秦王與趙王會飲時,脅迫趙王鼓瑟,並令史官記入秦史,使趙王感到無比難堪。隨後雙方簽訂盟約,這時,藺相如強請秦王擊缶,亦令趙國史官記入趙史。秦國官員不服,脅令趙國割15城給秦王祝壽,藺相如也迫請秦國割都城咸陽給趙王祝壽。如此針鋒相對,舌槍脣劍,直到宴會終了,秦王也未能撈到絲毫便宜,只得與趙王言歸於好。雙方士兵將盟書與兵器埋藏於此,以示友好,並捧土爲丘,遂成會盟高臺。

《澠池縣誌》記載:明萬曆二十四年(公元1594年),知縣王之都建亭於臺上,後毀於兵火;清嘉慶十三年(公元1808年),知縣甘揚聲重建碑亭,後又遭損毀。

民國三十年(公元1941年),國民黨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衛立煌和章士釗等倡儀重修,由陸軍軍醫監郭昌錦主持,歷時4年重修會盟臺。臺呈梯形立體,四面各砌石階,頂部豎一碑塔。碑塔東面鐫刻蒲城寇遐隸書"古秦趙會盟臺"六個大字,其餘三面鐫刻的是章士釗所書本人填寫的《唐多令·景藺》詞一首以及衛立煌、郭昌錦撰寫的《重修秦趙會盟臺記》和《重建秦趙會盟臺記》。可惜“文化大革命”中,均遭破壞。1985年,澠池縣人民政府在原址再重新修復。

遊罷會盟臺,心潮澎湃,感慨萬千,我彷彿看到了藺相如不屈不撓、大義凜然的形象,聽到了他擲地有聲的慷慨陳詞。星移斗轉,歲月變遷,何等驚心動魄的澠池之會,在機智勇敢、不畏強暴的藺相如將軍面前,化干戈爲玉帛,留下一方古臺,留下後人在“盟臺夕照”的美景中永遠回味,永遠追尋……

來源:天之水網 作者:張春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