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首次提出人类外显子起源的“核小体标记”假说,论文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对理解核小体的生物学功能、人类特有基因与调控的形成,以及真核生物剪切系统的形成与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天津大学能源化学工程团队成功研发高效铂基催化剂,该成果从基础研究角度论证了构效关系对催化剂研究的重要价值,相关成果发表于发表于《科学》杂志子刊物《科学进展》,为铂基催化剂应用开辟了新思路,对中国化工生产行业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王坚课题组针对南极望远镜开发的自主观测和远程控制系统,构建了自主观测和远程控制框架,形成了对恶劣条件下观测设备的高效控制,极大地提高了南极观测设备的效能。

复旦大学艾滋病病毒(HIV)在治疗前血浆中的加氧环化酶(IDO)活性高低可以预测患者治疗后HIV储存库的大小,活性越高,储存库越大,且在抗病毒治疗后活性较高的患者体内的HIV储存库依然较高,艾滋病病毒储存库有望“缩小”,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临床传染病》。

南开大学设计和制备的具有高效、宽光谱吸收特性的叠层有机太阳能电池材料和器件,实现了17.3%的光电转化效率,刷新了目前文献报道的有机/高分子太阳能电池光电转化效率的世界最高纪录,这一最新成果让有机太阳能电池距离产业化更近一步,相关研究成果的论文已在线发表于《科学》杂志。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最新卵巢癌研究成果在《Lancet Oncology》在线发表,首次提出了全新理念的组合方案,新型口服靶向药物阿帕替尼联合传统口服周期特异性抗肿瘤药物依托泊苷的治疗方案,可有效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来源:各大高校官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