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李白字寫得怎麼樣?唯一傳世真跡亮相故宮

字如其人。

都說詩仙李白豪邁奔放,他的字會是什麼樣子的?

多虧了張伯駒,當年將太白唯一真跡《上陽臺帖》收藏並無償捐贈給國家,我們纔有幸在1000多年後,看到太白逸風。

今天,《上陽臺帖》在故宮武英殿正式亮相,除了故宮門票外,不再額外收費,有時間去看看吧,這將是你與詩仙聯繫最緊密的一次。

這副流傳有序的藏品上,還有很多珍貴的墨寶,比如特點鮮明的宋徽宗的字。知道君給你準備了大圖,快橫屏瀏覽吧!

唐 李白草書《上陽臺帖》卷

“山高水長,物象千萬,非有老筆,清壯可窮

十八日,上陽臺書,太白”

此卷引首有清高宗弘曆楷書題“青蓮逸翰”四字,正文右上宋徽宗趙佶瘦金書題簽“唐李太白上陽臺”一行。內容爲自詠四言詩,其用筆縱放自如,快健流暢,於蒼勁中見挺秀,意態萬千。徐邦達先生認爲此帖較爲粗率,用筆缺少唐代硬毫筆的特徵,認爲是宋人僞作。啓功先生認爲此帖有李白題款,有宋徽宗鑑賞的題跋、題簽,並且與李白豪邁之風相符,鑑定爲李白真跡。此帖曾入北宋宣和內府,後歸賈似道,元代經張晏處,明藏項元汴天籟閣。清代先爲安岐所得,再入內府,清末流出宮外。民國時入張伯駒手,新中國建立後獻給毛澤東主席,1958年此帖轉交故宮博物院收藏。

這次展覽是爲了紀念張伯駒先生誕辰120週年,一共有33件套珍品展出,除了李白真跡外,還由大家特別喜愛的唐伯虎的畫——《王蜀宮妓圖》,可以明顯看出唐寅繪畫的“三白”特點。

明 唐寅《王蜀宮妓圖》軸

此圖原名《孟蜀宮妓圖》,俗稱《四美圖》,由明末汪砢玉《珊瑚網·畫錄》最早定名,沿用至今。近經專文考證,當改爲《王蜀宮妓圖》,描繪的是五代前蜀後主王衍的後宮故事。作者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號六如居士,吳縣(今江蘇蘇州)人。29歲得中應天府(今南京)第一名“解元”,30歲赴京會試,卻受考場舞弊案牽連被斥爲吏,此後以賣畫爲生。其繪畫擅長山水、人物、花鳥各科。畫法早年受沈周、文徵明影響,30餘歲時拜周臣爲師,主宗南宗“院體”一路,後泛學宋元諸家,自成一體。繪畫上與沈周、文徵明、仇英並稱“吳門四家”,詩文上與祝允明、文徵明、徐禎卿並稱“江南四才子”。畫面中四個歌舞宮女正在整妝待君王召喚侍奉。她們頭戴金蓮花冠,身着雲霞彩飾的道衣,面施胭脂,體貌豐潤中不失娟秀,情態端莊而又嬌媚。此圖爲唐寅人物畫中工筆重彩一路畫風的代表作品,設色鮮明,既有濃淡、冷暖色彩的強烈對比,又有相近色澤的巧妙過渡和搭配,使整體色調豐富而又和諧,濃豔中兼具清雅。作品畫風帶有雅俗共賞的藝術特色。

張伯駒我國著名古書畫鑑藏家,自30歲起購藏大量珍貴文物,如現存年代最早、有“法帖之祖”美譽的《平復帖》,傳世最早的山水畫《遊春圖》,及唐代詩人杜牧存世孤品《張好好詩》,宋代書畫《道服贊》《諸上座帖》《雪江歸棹圖》《百花圖》等藝術史上著名書畫家和重要流派的作品。

啓功先生將張伯駒譽爲“天下民間收藏第一人”,但張伯駒收藏文物不僅因爲個人喜愛,還抱着保護祖國文物的目的。自上世紀50年代起,張伯駒陸續將所藏大部分精品書畫捐獻或轉讓給國家。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介紹,故宮共計收藏有張伯駒《叢碧書畫錄》著錄的古代書畫22件,幾乎件件堪稱中國藝術史上的璀璨明珠。其中,《遊春圖》、《張好好詩》和《道服贊》等都是故宮當時有意收購,因各種原因而未能入藏的。它們最終能由故宮收藏,爲中華民族共享,張伯駒先生居功至偉。

據介紹,由於其中一部分珍貴文物,如《平復帖》卷、《遊春圖》卷、《張好好詩》卷、《道服贊》卷等,尚處於休眠期,本次展覽無法展出原作,用複製品替代。

該展覽也是武英殿作爲故宮書畫館的封館之展,展覽結束後,武英殿書畫館將於文華殿陶瓷館功能對調,武英殿將成爲故宮陶瓷館。

展期至5月6日結束。

記者 倪偉

故宮博物院供圖

編輯 李困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