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種!振興!中國大豆的春天來了!


在中國大糧倉

肥沃的黑土地上

一粒粒“金種子”被播下

從東北到黃淮海流域

大豆主產區的豆農種植意願高漲

大豆成了“金豆子”

種了幾千年的大豆

爲什麼突然“變身”成“精”了?

種豆不再得豆

爲什麼農民的腰包反而“鼓”了?

大豆冰激凌、大豆意麪……

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

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和大豆振興計劃的撫育下

中國大豆的春天來了

——走起,瞧瞧去!

擴種!振興!中國大豆的春天來了!

眼下正值大豆播種之際,從北到南,今年的大豆播種釋放了諸多積極信號:農民種植積極性提高;新技術不斷推廣,大豆單產提高;育種能力提升,優質品種更受青睞。

農民種植大豆的積極性提高

不久前,黑龍江省海倫市共合鎮共青團村農民鄒殿波和10多個村民,來到海倫市種子銷售一條街,選購了7440斤大豆種子。“從購買的種子來看,今年我們村大豆麪積將大幅度增加,種植大豆的積極性又回來了。

黑龍江省是國產大豆最大的主產區,面積約佔全國的一半。去年黑龍江大豆種植面積5351萬畝,今年農情調度預計大豆麪積增加10%以上。

在我國另一大豆主產區內蒙古自治區,扎賚特旗五道河子村村民正在忙着種大豆。“今年內蒙古繼續壓減非優勢區玉米種植面積,擴大大豆種植面積,重點推廣高油、高蛋白、功能性大豆優質專用品種,再擴種大豆200萬畝,達到1800萬畝以上。”內蒙古自治區農牧廳巡視員王國林說。

吉林省敦化市聯益農副產品供銷專業合作聯社剛播完4500畝大豆。合作社負責人趙永東說,引進了大豆加工設備,附加值提升,合作社種植積極性也越來越高。

在河南省永城市新橋鄉新橋村,農民劉新全已做好今年秋季種大豆的準備。劉新全說,現在一畝大豆比玉米能多賺200多元,而且大豆施肥、防病更輕鬆,種、收已全部實現了機械化

“今年種植面積將會繼續擴大。”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隆利來大豆花生種植專業合作社種植大豆700多畝,合作社負責人蔡維權說,再過20多天,等地裏的小麥收割了,將播種大豆。


擴種!振興!中國大豆的春天來了!


新技術推廣 大豆單產提高

內蒙古扎賚特旗五道河子村去年利用大壟密植淺埋滴灌標準化栽培技術種植大豆示範田,平均每畝產量達291.1公斤,刷新2005年創造的畝產251.0公斤的區高產紀錄。

今年扎賚特旗將大豆大壟密植淺埋滴灌栽培技術列爲全旗農業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並進行大面積推廣。內蒙古自治區農業技術推廣站研究員包立華說,大豆大壟密植淺埋滴灌栽培技術,適應性較強,適合機械化播種、收穫,可實現穩產高產。

黑龍江省北安市革命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承擔了黑河市大豆萬畝示範田建設,去年種大豆2.4萬畝,大部分地塊畝產接近400斤,合作社理事長李富強把這一成果歸功於農業科技。

“啥地塊,播啥種子,施什麼肥,怎麼進行田間管理,專家都會提出建議,我們按照建議種出來的大豆比其它地塊產量高不少。”李富強說,這幾年農作物輪作、深松整地,改善了土壤結構,提高了地力,也是高產的重要原因。

“近幾年,江蘇通過推廣間作套種技術,提高了大豆種植面積。”國家大豆改良中心副主任趙晉銘說,有了合理的輪作制度,面積就可以大幅增加。今年江蘇省還依託該省特糧特經產業技術體系,主推以麥茬免耕機械化爲主的大豆高效栽培技術,有效提升種植比較效益,提升豆農的生產信心。


擴種!振興!中國大豆的春天來了!


優質大豆品種青睞度提高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種得好不好,種子很關鍵。品種紛雜、育種研發能力弱等因素,曾制約我國農業發展。記者調查發現,這一狀況正在改變。

“經常有農民來問,我培育的高產高蛋白品種產量如何,在哪兒能買到。”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李豔華培育的高產高蛋白品種東生7和東生17,受到黑龍江省三、四積溫帶農民的歡迎。

黑龍江省海倫市前進鎮自新村大豆種植戶付正武去年種了4000畝大豆,選擇的就是李豔華培育的品種,蛋白含量在40%以上,今年他繼續選擇這一品種。海倫市糧食局局長陳英健說,過去每到備耕時期,農民選豆種不知道選哪個好,如今大豆育種研發能力提升,適合當地種植的也就四五個品種。

山東省農業農村廳種植業管理處處長楊武傑說,過去山東農民種植大豆的積極性不高,但隨着種業科技和農業科技的提升,尤其一些新品種的培育,這種情況得到較大改觀。

“山東省農科院專家培育的齊黃34號品種,抗澇、抗棉鈴蟲等效果較爲突出,比較適宜山東的氣候,畝產能穩定達到400多斤,已經在濟寧、菏澤等多地推開,受到農民青睞。”楊武傑說。

經過去年的試種,吉林省敦化市聯益農副產品供銷專業合作聯社今年又繼續種植了大豆新品種。“新品種不僅抗倒伏能力強,油脂和蛋白含量更高,蛋白質含量高達41%,一斤要比普通大豆多賣3毛錢。”合作社負責人趙永東說,這幾年,高蛋白大豆需求大,市場青睞程度不斷提高。


文章及視頻來源:新華社

圖片來源於網絡

轉載編輯:白晨 //責編:楊瀅 //監製:汪羣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