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天津職業技術師範大學團隊研製的自行車智能立體存車庫,有望解決單車亂停放問題

全國55所高校精英齊聚中山大學,參加第五屆中國研究生智慧城市技術與創意設計大賽

全國首個實現“無人值守、自動存取、資源共享”自行車智能立體存車庫;智慧社區無人配送機器人……8月22日至24日,第五屆中國研究生智慧城市技術與創意設計大賽在中山大學舉行,來自全國的55所高校(研究所)128支勁旅,逾500名師生會師中大參加決賽。

1079支隊伍參與全國角逐

記者瞭解到,中國研究生智慧城市技術與創意設計大賽,是“中國研究生創新實踐系列大賽”主題賽事之一。本屆大賽吸引了來自國內152所高校(研究所)的1079支隊伍、3654名選手報名。經過激烈角逐,最終有55所高校(研究所)128支勁旅,逾500名師生會師中山大學參加決賽。

引人注目的是,“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進行算法測試被引入此次大賽,尖端科技與人類智慧、創意相結合,成爲此次大賽的亮點。通過算法測試、現場答辯、路演等一系列環節的激烈比拼,24日下午,大賽技術賽決賽共評選出一等獎5名,二等獎10名,三等獎15名。創意賽決賽共評選出特等獎1名,一等獎8名,二等獎17名,三等獎30名。另還評選出優秀組織獎30名,優秀指導獎16名。

“神經網絡”17分鐘識別出6000張模糊車牌

據介紹,本屆大賽智能技術挑戰賽決賽統一在“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進行算法測試,限時運行程序,這不僅給選手提供了使用“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系統的難得機會,更能防止選手進行任何手工標記數據進行作弊的可能性,保證比賽的公平公正。

中山大學研究生王偉軒的團隊,參與了技術賽中的車牌識別任務比賽。他們採用了著名的LightRCNN模型對車牌進行定位與裁剪,再設計一個“神經網絡”對車牌進行分類與自適應修復,恢復出清晰的圖片,最後利用LSTM逐個預測車牌的字符,再根據預測的車牌與車牌圖片預測顏色。

檢測、修復加識別,整個過程下來,他們完成了6000張模糊車牌圖片的識別工作,只用了17分鐘。王偉軒告訴記者,這樣的識別技術應用廣泛,如電子警察系統、治安卡口系統、城市道路監控、停車場管理系統、高速公路收費系統等。相比現在已經在實施的道路電子監控識別,他們的技術會更加精準。

智能立體存車庫解決單車停亂放問題

共享單車火了,大街小巷單車數量飆升的同時,停車問題也日益突出。來自天津職業技術師範大學的團隊則研製開發了自行車智能立體存車庫,有望解決單車亂停放問題。

該團隊的相關負責人介紹,2016年全國累計投放共享單車約200萬輛,覆蓋城市33個,2017年大幅增長至2300萬輛,200個城市。自行車亂停亂放、公共場所使用面積被強佔,景區面積被擠壓導致景區美觀度受損等問題層出不窮。

在調研之後,團隊從2016年開始,致力於自行車智能立體存車庫的研發。如今,首個自行車智能存取系統已投用。據介紹,該車庫採用沉井技術利用筒式鋼網架結構作爲圍護結構,其動力傳送系統爲多軸聯動的機電一體化智能設備,通過互聯網的運營管理。

根據演示,該車庫在地表僅佔6㎡,地下空間可以停放300輛單車,節省佔地400平方米,可置換成汽車停車位或其他商業設施的建設。市民只需刷卡或按按鈕,平均存車時間爲12秒,每分鐘可取4-5輛車。如此以來,封閉存放在車庫內的自行車,可完全避免損壞、丟失等問題。據團隊人員介紹,該停車庫設計有兩種模式:“一種適用於共享單車,即根據就近原則抓取自行車;還有一種適合私人自行車,即‘一卡一車’,實名制存取。”

版權聲明:如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