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寧波有一座建築,歷史地位不亞於北京故宮!

說起保國寺,寧波人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作爲浙東名剎,保國寺具有重要的歷史和科學藝術價值,也是欣賞自然勝景的絕佳之地。但你知道嗎?在建築學上,它的地位不亞於北京故宮。

今天,小布就帶你來走近保國寺……

1954年三位學生敲開古寺大門

千年古剎瑰寶重現世間

在靈山、馬鞍山之間的山岙中,保國寺在此屹立千年。

保國寺古建築羣佔地面積13280平方米,建築面積7000平方米,寺外自然山林達28公頃。寺中主要殿宇建於三層臺地之上,沿中軸線自南向北有天王殿、大殿、藏經樓等,兩側還有鐘樓、鼓樓等。

“驃騎山高萬丈松,祥符殿閣鬱蔥蘢。登臨徒覺心神曠,信是東來第一峯。”

被稱爲“江南一絕”的古建瑰寶保國寺最早可追溯到東漢靈山寺。

根據《保國寺志》記載,東漢建武年間,驃騎將軍張意與他的兒子中書郎張齊芳見這裏山清水秀,便隱居於此。到了唐代佛教傳入中原,宅院被改建成寺院,因建在靈山上,一開始叫做“靈山寺”,也叫“驃騎將軍廟”。

保國寺北宋大殿石階前的驃騎井

後經會昌法難,靈山寺被廢。直到唐廣明元年,寧波國寧寺一位叫做“可恭”的高僧,應當地施主要求,前往長安上書朝廷,請求復寺。當時18歲的唐僖宗不但批准了復寺重建的要求,還賜名“保國寺”。

宋真宗時期,身爲四明山區天台宗傳人知禮門下“南湖十大弟子”之首,朝廷賜號爲“德賢”的三學則全和尚路過靈山。看見寺廟遭毀,他長嘆不忍離開,於是帶領衆多徒弟重修寺院。其中,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建成的大殿結構形式“爲四明諸剎之冠”。歷經滄桑,它完好地保留至今。

歷史給予了保國寺無限生機,就當古寺可能隱匿於山間無人過問之時,三位年輕人的到訪讓千年古寺得以重現世間。

1954年暑假,中國建築研究室的三位學生——戚德耀和同學竇學智、方長源組成實習小組,調查杭州、紹興、寧波一帶的民居及古建築。同年的7月30日,他們抵達慈城。聽說離城5公里的山坳裏,有座規模很大的古剎,其中大殿爲唐代所建的“無樑殿”,於是欣喜地趕赴過去探查。

當時天陰將雨,三人在山中搜尋許久,直到在大雨中推開了大殿殿門,頓時被眼前的古建築驚呆了。

1961年3月,保國寺入選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經過多年的保護與研究工作,如今這裏成爲了保國寺古建築博物館,同時還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建築史上保國寺地位不亞於故宮

古人的智慧在此熠熠生輝

古往今來,寺廟往往以其宗教性質爲人所熟知,而保國寺則是以我們祖先精湛絕倫的建築工藝而聞名。

其中,尤以千年大殿“北宋大殿”最能代表保國寺建築精華。大殿不僅是寺內主建築,更是江南現存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木構建築。保國寺是典型的宋代木結構建築,在宋代出版的我國最早的建築學規範性書籍《營造法式》裏,就借鑑了許多保國寺的建造經驗。

大殿內雖沒有佛像,但仍保存有須彌座式石座,背面嵌有北宋崇寧元年(1102)“造石佛座記”一通144字題刻。石座上的佛屏背板淺淺地透着一尊佛像的影子,若是陽光直接投射在背板上,便會更加明顯。

儘管沒有了佛像的大殿顯得有些空蕩,但殿內每一處建築構件都蘊含了豐富的歷史信息。在建築學上,保國寺的地位不亞於北京故宮。

抬頭細看大殿的天花板,你會驚歎於其結構的複雜程度。全部結構不用一枚鐵釘,全憑精確的榫卯使斗拱巧妙銜接,將建築物的構件牢固地結合在一起,承托起整個殿堂屋頂50餘噸的重量。

爲了更好地承重,大殿裏的柱子,尤其是前內柱,都不是筆直的,而是與地面保持一定角度,由四周向中心傾斜。這是出於建築穩固的力學支撐需要,這樣的柱子能承受更多來自各方的力,且不容易變形、垮塌。

此外,這些柱子的外觀形狀如同南瓜,因而被稱爲“瓜棱柱”。據瞭解,這種瓜棱柱在宋朝時期的沿海一帶非常流行。

據保國寺工作人員介紹,這樣的瓜形並不是雕刻出來的,而是由木材拼合包鑲形成的。相比於整柱,這樣的拼合柱有許多優點。因大殿承重需要,如果選用整柱,必須得是直徑超大的堅固木材纔行。但一根大木頭外面包上8根小木頭,或者4根大木頭包鑲四段拼合木,作用便能等同於整柱,真正做到小材大用,經濟省料。同時,拼合柱中留有的縫隙。有助於潮氣揮發,在南方潮溼的氣候影響下柱子也不容易腐朽黴爛。更令人稱絕的是,拼合柱更能貼合柱子所處的不同位置,在地震來臨時,幫助減震。

另外,大殿還被稱爲“無樑殿”,純木質結構的大殿真的能夠做到“無樑“麼?

其實不然,外表看起來像是沒有大梁支撐的大殿,其實在前槽天花板上,巧妙地安排了三個與整體結構有機銜接的鏤空藻井,用天花板和藻井遮住了大殿的樑架。如此巧妙的設計,讓人們實在難以發現樑架所在,也難怪會誤傳爲“無樑殿”。

如果我們將眼光在放寬一些,便會發現保國寺北宋大殿的空間設計水平不僅做到了因地制宜,還充分考慮到了“以人爲本”的空間劃分。

大殿的內部佈局呈一個罕見的縱向長方形,這樣設計主要是受到了地形限制,橫向空間狹窄,左右很難鋪陳開來。於是,能工巧匠們便加大進深,充分利用空間。

不僅如此,大殿還對室內空間作了使用功能的區分,它用不同的結構與裝飾,嚴格區分了人們活動的空間和放置物品的空間。比如,把前部禮佛的空間放寬,在天花部分作藻井裝飾,不但擴音排氣,更能在視覺上強化這裏與中部、後部的不同功能。由此可見,在宋代,人文理念已經得到了重視,“以人爲本”的觀念得以強化。

大殿至今仍存四大未解之謎

科學監測或許能夠解惑

在民間,保國寺還有更爲神奇的地方,那就是當地老百姓口耳相傳的、留存至今的四大未解之謎——“鳥不棲,蟲不入,蜘蛛不結網,樑上無灰塵”

在這樣結構繁複的木結構建築裏,歷經千年卻很難見到鳥窩、灰塵、蜘蛛網等,着實令人費解。要知道,在潮溼多雨、還常有颱風等光顧的江南,木結構建築能夠保存至今已屬不易。而保國寺大殿不僅屹立不倒,還在讓蟲鳥都“謝絕光臨”,實在是難得。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保國寺大殿能夠如此特別呢?

寧波市保國寺古建築博物館書記、副館長徐學敏說,早在10年前,保國寺大殿就已經安裝了監控系統,通過在各角落安裝無線傳感設備,對大殿內各角落的溫度、溼度、結構的變形、傾斜、沉降等數據進行24小時的採集與分析。

正是這些監測手段,讓專家們從大殿環境、結構、材料等多方面對保國寺大殿四大未解之謎找尋答案。

首先,我們來說說“樑上無灰塵”。

上文已經說到,大殿頂部的建築構成非常巧妙,有許多鏤空的設計,透氣性極佳。而靈山一帶極高的森林覆蓋率更大大降低了灰塵量。因此,有人猜測,這兩大因素或許就是大殿極難積塵的原因。

那麼,“鳥不棲,蟲不入,蜘蛛不結網”又是怎麼回事呢?

關於這些謎團,不少專家前來考察後都感到迷惑不解。1975年,人們在維修保國寺大殿時,意外地從換下來的樑柱中發現樑柱的木材有一股刺激性的香味。經化驗證明,該木材叫“黃檜”,它含有一種飛禽、昆蟲不願聞的芳香油。據說,人們曾把一隻蜘蛛放在大殿的樑上,不久,蜘蛛就昏迷過去了。後來,又有很多人刻意將蜘蛛放進殿堂,可沒多久,這些蜘蛛跑得無影無蹤了,殿堂裏也始終沒見過有蜘蛛網。

但是,也有人存在質疑:歷經千年,黃檜木的芳香氣味不會消失殆盡麼?

對此,有人猜測,大殿建築結構或許也有功勞。除了門窗,大殿頂部有許多的通風口和採光口,還有如魚鱗般層層相貼的斗拱結構,也形成姿態不同的通風道。這樣的構造,使得大殿中能夠形成一種對流,從而產生一種超聲波,使得蟲鳥不敢接近。

除此以外,蜘蛛生存對溼度有特定要求,一般空氣溼度在40%-60%之間是蜘蛛生存所需。空氣溼度超過70%會對蜘蛛吐絲造成困難。保國寺所處的環境溼度較高,常年能達到70%,這就超出了蜘蛛的適應範圍。

不過,這些猜測依舊未成定論。雖然謎底沒有完全解開,但我們從中窺探到的,卻不僅僅是這些廣爲流傳的神奇之處。無論是建築選址選材,還是匠人建造工藝,保國寺北宋大殿都是古人創造性智慧的產物,能夠保存至今,於時代於我們而言,都是一種幸運。

正如寧波市保國寺古建築博物館書記、副館長徐學敏所說,保國寺是文化遺產中的精粹,是海上絲綢之路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申遺點,也是後人汲取前人智慧的重要載體。

2013年,這座重建於北宋大中祥符六年的古建築羣迎來了它的千歲生日。我們期待,在持續的保護與研究中,這座承載着歷史、智慧、文化的古建築羣能夠迎來下一個千年。

來源:浙江新聞客戶端、寧波市保國寺古建築博物館

文字:朱婧

攝影:阮西內

編輯:餘婧婧

漲知識!原來我們的保國寺這麼厲害!

點個

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