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張擇端 | 梨花風起正清明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又雙叒叕到了一年一度的清明節。

踏青祭掃,緬懷追思,哀樂交織的心境匯聚在一起。

清明有三件大事不可忽略:踏青、祭掃、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描繪了北宋時期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清明的盛況,汴京以及汴河兩岸的自然風光和繁榮景象。

清明上河圖 宋 張擇端 絹本設色 全圖24.8cm×528.7cm 北京故宮博物院

畫這幅鉅作的張擇端還記得嗎

張擇端,北宋畫家,字正道,漢族,琅琊東武(今山東諸城)人,居住於汴京(今河南開封)。

▲張擇端石雕像

那麼問題來了,距今大約1000年的北宋人民是如何度過清明節的?

我知道你已經迫不及待了,下面就和小編一起走進《清明上河圖》來窺探那千年前的歷史時光。

清明上河是當時的民間風俗

像今天的節日集會

人們藉以參加商貿活動

張擇端的巧妙之處在於不是一般的去追逐傳統民俗節日,而是讓市場的盛況爲“清明上河”這一主題服務。

▲清明上河

整幅畫以“散點透視法”來攝取景象。

到原野、河流、城郭

到舟車上的釘鉚、攤販上的小商品、市招上的文字等等,和諧的組織成統一整體。

▲徐徐走過的駱駝隊

▲匆匆趕路的商人

如此舉世之作,到底藏着什麼“陰謀”呢?

人數之謎

關於《清明上河圖》畫中的人數,說法不一。

500餘人說(白壽彝《中國通史》)

815人說(湯友常數米法)

1695人說(齊藤謙《拙堂文話·卷八》)

還有一本名叫《清明上河圖密碼》的書中,指出全畫824個人物,並且還給他們每個人都起了名。

究竟有多少個人呢?待小編細細數來,1、2、3、4、......

我們所瞭解到的《清明上河圖》畫的是清明節,並且卷首有踏青的場景,但是有學者就此提出了質疑,於是爭議伴隨而來。

秋景之說

開封市教師孔憲易先生,他在1981年《美術》雜誌第二期上發表《清明上河圖的“清明”質疑》一文,列舉了諸多理由,認定《清明上河圖》所繪是秋景

當然,孔先生也不是信口胡謅

孔先生給出了三個力證

證據一:切開的西瓜,宋時古都汴梁的早春乍暖還寒,不可能有西瓜一類鮮果。

證據二孩童赤身嬉戲追逐,這種赤膊的場景不可能出現在清明節。

證據三:圖中多處出現了酒肆,酒旗上寫着“新酒”二字

《東京夢華錄》雲:“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醉仙錦,市人爭飲(見該書“中秋”條)。”

宋代新谷下來要釀醪酒喜慶豐收,不然無新酒可言。

就問你服不服!

含義之謎

《清明上河圖》中的“清明”與“上河”又是什麼含義呢?

學者通過對“清明”的考證得出三種觀點:

一,“清明節之意”

二,“清明坊之意”

三,“清明盛世之意”

各持觀點證據,衆說紛紜。

而對於“清明”的看法,史樹青先生指出:“清明非指清明節這一天,而是作爲稱頌太平盛世的寓意,清明即政治清明。”

也有學者提出疑義

雖然《清明上河圖》中展現了磅礴氣勢的繁盛景象,霸特,《清明上河圖》中也描繪了乞討的乞丐,街上跑着的豬,官衙門口坐着的懶散的士兵,這些與太平盛世相悖的另一番景象又該如何解釋?

“元芳”你怎麼看?

看到這裏,小編決定還是再多讀幾年書吧,畢竟大人們的世界很複雜。

“陰謀”成就了《清明上河圖》,反之亦然。

這樣的“陰謀”讓我們切實看到了一個朝代的繁榮景象。

看完《清明上河圖》回到我們現代的清明節......

“白日放歌需縱酒,漫卷詩書喜欲狂。”

無論如何,縱使“路上行人慾斷魂”,也趁着這個小長假出去走一走吧!

點擊下面鏈接 輸入提取碼 9v7q 獲得《清明上河圖》高清素材

https://pan.baidu.com/s/179RadrOGQWT7t_5KlsRhLQ

更多精彩請關注微信公衆號 modenet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