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一位有着近十年經驗的職業公益人,對此還是深有感受,在我心中一直是將其作爲一生的修行。

爲了內心的平靜

幾年前的一天,曾經和同事(我們均是從業十年以上的職業公益人)討論過這個問題,最後大家的結論是,我們之所以做公益,更多是希望我們自己心靈更平靜,爲了自己和家人更幸福,而不是因爲可能幫助有困難的脆弱羣體。

詫異嗎?這個答案,因爲這個職業的特殊性,很多夥伴初次見面經常不吝溢美之詞,表達對一個女性能犧牲家庭服務特殊兒童/老人的敬佩之情,也代表服務對象對我們表達感激之情。可公平來說,公益這件事情讓我們在這個浮躁的社會中生活的更加自由,我們並非一直在付出,反而收穫得更多。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將人類的需求分成五個層次,分別爲: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歸屬的需要、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前三者屬於比較低層次的需求,後二者需要人的高層次需求。

在做公益過程中,我們能獲得比較低層次的需要,能喫飽穿暖,對於有共同價值觀的羣體也有歸屬感,單位也讓我覺得安全(第一份工作是在有宗教信仰的機構工作),更重要的是,我們獲得了滿滿的高級需求,在第一份工作中,我用了6年時間磨鍊自己,讓自己變得專業,幸運的是,我遇到了每位領導都努力給我成長機會,無條件信任讓我去奮鬥。

爲了成就更好的自己

公益這個行業的特殊性讓專業的我們更加容易得到尊重,對生活充滿信心,而且爲了服務更多的人羣,我們不斷開發着自己的潛力,畢業十年了,每隔2-3年,老天爺都會指引我轉化服務方向,爲此我幾乎每一天都在學習新東西,雖然累,但是非常充實。簡單說,公益這個寬鬆信任的氛圍讓我們有機會不斷找到更美好的自己。

而家庭呢?當你的內心足夠強大,和家人之間的互動就逐漸變得美好,相互之間變成一個強有力的支持體系。很多時候,聽媽媽講東家長西家短,孩子的瑣事、愛人講工作上的趣事,指引經常迷茫的我都變成閒暇時候的享受時間。

公益之內,公益之外,共同構成人生的修行,也自然而然的化作了一生的事業。

本文特邀作者:張文欣(職業公益人,擅長項目設計、監測及評估等工作)

編輯:李藝泓(非虛構領域撰稿人、公益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