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記者昨從揚州市廣陵區文化和旅遊局獲悉,利用廣陵區五臺山大橋東岸原揚州蠶種場建築,建設的“揚州大運河與海上絲綢之路展示館”,已進入招標階段,預計今年建成,將助推揚州打造“運河+海絲”雙品牌。建於民國時期的原揚州蠶種場育種樓,也是揚州市公佈的第二批歷史建築之一,爲了使其“延年益壽”,2015年,廣陵區文物部門開始對這幢大樓進行修繕,將它修舊如舊。

打造“運河+海絲”雙品牌 揚州今年建成大運河與海上絲綢之路展示館

蠶種場存留建築已修繕

打造“運河+海絲”雙品牌 揚州今年建成大運河與海上絲綢之路展示館

現場將進行布展

記者昨從揚州市廣陵區文化和旅遊局獲悉,利用廣陵區五臺山大橋東岸原揚州蠶種場建築,建設的“揚州大運河與海上絲綢之路展示館”,已進入招標階段,預計今年建成,將助推揚州打造“運河+海絲”雙品牌。

栽桑養蠶

清朝揚州北郊二十四景之一

揚州“栽桑養蠶”有着悠久的歷史。蠶桑業的發展,還衍生了蠶桑文化,李鬥《揚州畫舫錄》中就提到有《養蠶》歌,而在玉帶河和漕河,還有着體現農耕文明的“邗上農桑”,堪稱清朝揚州北郊二十四景之一。

民國時期,在揚州城東郊建成“揚州蠶種場”,有上千畝桑園。位於廣陵區五臺山路50號的揚州蠶種場蠶室舊址大樓,建於民國時期。

談及揚州蠶種場的前世今生,據文物部門介紹,揚州蠶種場始建於民國六年(1917年),全稱爲“江蘇省揚州模範原蠶良種場”,是全省最早的一個蠶種場,以種苗繁育和蠶桑示範爲主,爲當時江蘇、山東、安徽等省發展絲綢事業、繁育原蠶良種的基地。可惜,抗日戰爭時期,揚州蠶種場內設施遭較大破壞,曾被熊育衡陸軍第三師所屬汪僞軍侵佔,解放戰爭期間,也駐紮過國民黨黃伯韜整編148師443團所屬部隊。

解放後,揚州蠶種場規模不斷擴大,經過開荒整地,桑園面積擴大到300畝。該場除擔負着向全省各蠶種場供應、推廣優良原蠶種任務外,還爲許多蠶種場提供保種服務。進入上世紀60年代後,由於東郊一帶工業的發展,大氣污染嚴重,蠶種場開始停繁原種,場房改作他用,原有揚州蠶種場的土地大多開發爲居民住宅區和古運河風光帶。

延年益壽

保存一幢大樓,4年前開始修繕

如今,在古運河畔,我們還能看到揚州蠶種場保存着一幢大樓,這是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江蘇省政府投資興建的蠶育種大樓,上面三層,地下室一層,當時定名爲第四蠶室,在大樓南牆上嵌有“江蘇省立蠶種製造所添建育種室奠基紀念”奠基石。

據瞭解,在揚州蠶種場西大門前古運河邊,還曾豎有一座約10米高的牌樓,上刻有“江蘇省揚州原蠶良種場”十個大字。

雖然經歷了歷史滄桑,但是,原揚州蠶種場育種樓佈局、構架基本完整。2013年12月中旬這裏曾發生火情,所幸被及時趕來的消防人員撲滅。

建於民國時期的原揚州蠶種場育種樓,也是揚州市公佈的第二批歷史建築之一,爲了使其“延年益壽”,2015年,廣陵區文物部門開始對這幢大樓進行修繕,將它修舊如舊。

正在招標

力爭今年建成,新添人文景點

揚州有着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作爲中國大運河的原點城市、申遺牽頭城市,揚州市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中積極做好保護、傳承、利用大文章,揚州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城市,揚州大運河在海陸絲綢之路上交匯,而且揚州蠶種場育種樓是運河沿線不可多得的工業遺產,爲了更好地保護並利用古運河畔的這一建築,我市相關部門決定將其打造成爲“揚州大運河與海上絲綢之路展示館”。

昨天,揚州市廣陵區文化和旅遊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利用廣陵區五臺山大橋東岸原揚州蠶種場建築,建設的“揚州大運河與海上絲綢之路展示館”,已進入招標階段,不久將確定最終中標的單位。屆時,他們將根據項目的要求進行布展設計,展示內容有相關影片、照片、沙盤模型等,以及徵集到的相關文物、老物件,通過展板、展櫃、情景再現等形式,並利用聲、光、電等多媒體現代化技術與手段,向觀衆講述揚州大運河與海上絲綢之路的故事。

揚州大運河與海上絲綢之路展示館力爭今年建成,屆時,這裏將爲揚州古運河增添一個新的人文景點。

通訊員 廣文物 揚州發佈記者 陶敏 文/圖

編輯 費佳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