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除了歷史上開鑿大運河的英雄人物外,那些開河的技術人員和普通的勞工役夫也佔據了畫面的中心位置,如隋朝的宇文凱和元代的郭守敬乃爲首功之臣,而畫面中那千千萬萬無名的民夫工匠,也是創造這個人類輝煌歷史的火車頭,在這一點上,畫稿的作者弘揚的是英雄與人民共同創造歷史的價值觀。整個百米長卷的“山水篇”和“人物篇”構成的正是跨越時空的古今清明上河圖,歷史和現實在這裏交匯,英雄與人民共同開天闢地,大運河的全程開掘凝聚着世代中國工匠精心編織的宏圖大業。

中國大運河史詩圖卷

《中國大運河史詩畫卷》“山水篇”(局部)

中國大運河史詩圖卷

《中國大運河史詩畫卷》“人物篇”(局部)

《中國大運河史詩圖卷》日前完成。這是一次穿越時空而凝聚成的藝術結晶,在訴說着千年汩汩流淌的大運河故事裏,藝術家們攫取了數十朵最流光溢彩的耀眼浪花呈現給當下,讓歷史告訴未來:這條世界上最長的人工開鑿的大運河,曾經是承載着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大動脈,是歷史盛衰的見證者。悠悠兩千年,迢迢四千裏,中華民族鬼斧神工的創造,留下的不僅是人類物質文明的遺產,更重要的是一種能耐勞苦、堅忍不拔的精神承傳。雖然開鑿大運河“萬艘龍舸綠絲間,載到揚州盡不還”成爲隋朝滅亡的宿命,但“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給功不較多”還是客觀辯證地評價了事物兩面性,其功過自有歷史予以評說。

該大型美術創作工程是由江蘇省文化和旅遊廳主抓,由江蘇省國畫院執行,創作團隊以江蘇畫家主創,由秦劍銘領銜,邀全國7省14位畫家用了半年多的時間在勘察、縱覽了大運河的全貌後,抒寫了這長達46米的中稿“山水篇”和“人物篇”長卷(終稿爲120米的大稿)。其中,來自大運河沿線的書畫家有秦劍銘(江蘇)、江可羣(江蘇)、孫曉雲(江蘇)、趙曉鍾(江蘇)、許堅(江蘇)、錢廣信(河北)、茹峯(浙江)、安玉民(江蘇)、張建京(河南)、劉明波(山東)、徐光聚(北京)、方勇(天津)、詹勇(江蘇)徐剛(江蘇)。

從空間效果上來看,其“山水篇”一眼望去,河流山川,大氣磅礴;寫意工筆,韻律生動;雄渾與纖柔相濟,嵯峨同逶迤並出。其色調分明:由北國風光、千里冰封的冬雪世界的北京寫來,到冀魯大地的“滿載一船秋色,平鋪十里湖光”,再到江淮平原的“沉舟側畔千帆過”“春風又綠江南岸”,終達吳越花雨的“月明船笛參差起,風定池蓮自在香”。由淺入深的色彩將這條河流的空間標識勾畫得富有層次感和地緣特色,從皚皚白雪的紅妝素裹,到漸次微黃的湖光秋色,再到綠滿春山的蔥蘢美景,最終織出的是濃淡相宜、參差錯落的江南入海口的多彩畫面,使其色調在最佳飽和度的高潮呈現中戛然而止,給人留下的是綿長雋永的美學回味。

從時間效果上來看,“山水篇”的人文元素體現了作者在畫稿中盡顯了從古至今的歷史變遷,尤其是大運河沿岸巍峨高聳的建築羣也盡收眼底,突出了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史鉅變。當然,半個世紀前江蘇的“新金陵畫派”的傅抱石、錢松喦、亞明、宋文治、魏紫熙等人於1960年創造了“山河新貌”人文意識的介入方法,對傳統的山水畫提出了挑戰,顯然,這種畫風是有利有弊的,但是,體現時代風貌應該是現代山水畫家不可推卸的人文意識,關鍵就是如何掌握這個度,多一分,就失卻了山水畫的意境;少一分,則難以展示時代的特徵。畫家就是在這根審美與主題表現的二元悖論鋼絲上行走的藝術掌舵人,好在大運河史詩圖卷的作者們在掌握這個度的時候都有了充分的思想準備,他們優雅地穿行在這條審美的歷史河流之中。

整個百米長卷的“山水篇”和“人物篇”構成的正是跨越時空的古今清明上河圖,歷史和現實在這裏交匯,英雄與人民共同開天闢地,大運河的全程開掘凝聚着世代中國工匠精心編織的宏圖大業。除了歷史上開鑿大運河的英雄人物外,那些開河的技術人員和普通的勞工役夫也佔據了畫面的中心位置,如隋朝的宇文凱和元代的郭守敬乃爲首功之臣,而畫面中那千千萬萬無名的民夫工匠,也是創造這個人類輝煌歷史的火車頭,在這一點上,畫稿的作者弘揚的是英雄與人民共同創造歷史的價值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