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多方爭相發展“太空互聯網” 發射成百上千顆衛星)

【環球時報報道 赴美國特派記者 馬 俊】在發射前的最後一刻,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宣佈取消原定當地時間15日夜間的“獵鷹9”火箭點火,讓全球航天界同聲長嘆一口氣。之所以這次看似常規的發射任務如此引人關注,就在於即將被送入軌道的那60顆“星鏈”衛星——一旦發射成功,就意味着該公司“可在全球任意角落連上WiFi”的互聯網衛星計劃邁出實質性的關鍵一步。

類似“星鏈”的太空互聯網計劃提出由來已久,早年的摩托羅拉銥星計劃就已經出現雛形。隨着商業衛星技術的普及和全球互聯網信息互通的迫切需求,2014年前後,從高空或太空建立起覆蓋全球的無線通信網絡成爲轟動世界的一股創業熱潮。例如2014年美國媒體發展投資基金公司提出的Outernet計劃,要在2015年6月前向近地軌道發射數百顆微型衛星,讓全球任何電子設備都可以連接上網。谷歌和臉書也有類似計劃,用高空氣球和長航時無人機替代衛星,組成類似的全球互聯網。但由於技術和資金要求太高,這些計劃大都無疾而終。

目前SpaceX公司“星鏈”計劃的競爭對手包括得到軟銀投資的美國OneWeb公司,該公司已獲得FCC的批准,利用700多顆低軌通信衛星組建太空互聯網。目前首批6顆衛星已開始在軌測試,預計將於今年年底以每月發射一次、一次運送36顆衛星的速度,在2021年完成初步組網並提供網絡服務。

對“星鏈”計劃提出有力挑戰的還有亞馬遜公司。全球首富、該公司首席執行官貝索斯宣佈將發射3236顆衛星,提供覆蓋全球絕大多數人口的高速互聯網服務。與SpaceX一樣,貝索斯的計劃得到旗下太空火箭企業“藍色起源”公司的支持,利用自家企業提供衛星發射服務,無疑可以大幅減少發射費用。

中國也加入這場太空互聯網競爭中。航天科技集團推出的鴻雁全球衛星星座通信系統由300多顆低軌衛星和全球數據業務處理中心組成,可在確保網絡信息安全的基礎上,實現“溝通連接萬物、全球永不失聯”。2018年12月29日,鴻雁星座首顆試驗星“重慶”號成功發射升空。

航天科工集團則在2018年12月22日成功發射虹雲工程首星。據介紹,虹雲工程計劃發射156顆小衛星,在距離地面1000公里的軌道上組網運行,構建一個星載寬帶全球移動互聯網絡,預計將在2022年左右完成星座部署,提供全球無縫覆蓋的寬帶移動通信服務。

王旭 本文來源:環球時報-環球網 。更多精彩,請登錄環球網 http://www.huanqiu.com 責任編輯:王旭_NBJS8023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