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汕頭老媽宮戲臺舉行了一場特殊的結業彙報演出,博得臺下陣陣熱烈掌聲。原來,學員們來自汕頭市文化館開辦的公益培訓班,合唱、舞蹈、潮劇......都難不倒他們!

其中一個節目《陳三五娘看燈》是年輕人不甚瞭解的潮州歌冊選段,指導老師楊佩華是潮州歌冊省級非遺傳承人。

從保存獨家記憶到傳承潮汕人的共同記憶,潮籍表演藝術家的情緣

已過花甲之年的楊佩華有着多重身份:潮州歌冊表演藝術家、汕頭市新潮流文化藝術交流中心藝術指導、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潮州歌冊項目省級的傳承人......這些身份的共同交集便是潮州歌冊,一種潮汕地區流傳數百年的閨中文學。

潮州歌冊,又稱歌文、說文、彈詞,是一種用潮州方言誦唱的民間說唱文學,主要流行於潮汕、閩南、港澳臺及東南亞地區。潮州歌冊成於明中後期,盛於清乾嘉年間,發展於民國時期。它俗中有雅,成爲“中國說唱文學的百花園裏一朵絢麗多姿的小花”。

從保存獨家記憶到傳承潮汕人的共同記憶,潮籍表演藝術家的情緣

潮州歌冊具有通俗易懂、曲折新奇、音韻和諧、琅琅上口等特點,曾深受廣大羣衆尤其是潮汕婦女的喜愛。 在過去信息閉塞,婦女難以接受文化教育的社會中,婦女往往通過聽唱歌冊瞭解社會、認識歷史、增長知識、娛樂生活。

然而,隨着社會娛樂生活的豐富,普通話的普及推廣,如今瞭解和誦唱潮州歌冊的人已經越來越少,這一潮汕最普遍的曲藝娛樂形式逐漸式微。目前,廣東潮劇院、汕頭市文化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等有關單位,正採取措施進行潮州歌冊的收集、保護和傳承、研究。

楊佩華加入潮州歌冊保護的行列純屬自發行爲。與其他堅守多年後被髮掘的非遺傳承人不同,楊佩華與潮州歌冊的緣分堪稱一場“重逢”——童年時便與潮州歌冊結下不解之緣的她,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再接觸到潮州歌冊,也沒有再唱過潮州歌冊,是人到中年的因緣際會,讓她萌發傳承之心,堅定地走上了保護和傳承潮州歌冊的道路。

從保存獨家記憶到傳承潮汕人的共同記憶,潮籍表演藝術家的情緣

楊佩華出生於廣東汕頭華塢村。當年,她的奶奶在村裏很有名氣,因爲奶奶會唱潮州歌冊。每天晚間,奶奶都會在院子裏唱歌冊,而村裏的男女老少,聞歌而至,總是把整個院子擠得滿滿的。

楊佩華從小耳濡目染,對歌冊很感興趣。“那時我6歲,但精彩的故事內容和優美的旋律一下子就把我深深吸引住了,周遭的聽衆,無論男女老少,時而悲憤嘆息,時而歡呼拍手,那種遙遠卻又熟悉的場景,多年來在我的腦海裏揮之不去”,楊佩華回憶說。她試着學唱歌冊,奶奶驚喜地發現,聰明的小孫女是棵唱歌冊的好苗子,開始有意識地培養她,並鼓勵她在大家面前表演。7歲的時候,楊佩華已經會唱整部的歌冊,經常代替奶奶給鄰居們表演,而她的表演,同樣得到了村民們的喜愛。

但是這樣的童年只持續到她14歲的時候。有一天,楊佩華一覺醒來,發現家裏的歌冊本都不見了。她心裏知道,歌冊是被人拿走燒掉了,那是在1965年。

從保存獨家記憶到傳承潮汕人的共同記憶,潮籍表演藝術家的情緣

後來,楊佩華離家唸書,離開了養育她成人的奶奶。直至奶奶過世,她也沒能陪在奶奶身邊,這成爲她終身遺憾的一件事情,也是她後來竭盡所能,努力想好好將潮州歌冊傳承推廣下去的最初動因。因爲潮州歌冊充滿着奶奶的味道,那是對奶奶無盡的思念,是童年愛和歡樂的源泉,是對音樂世界最純樸的啓蒙記憶。

離開奶奶之後,有很長一段時間,楊佩華沒有再接觸到潮州歌冊,也沒有再唱過潮州歌冊。從汕頭市華僑中學畢業後,她去了汕頭造紙二廠工作,後來又去汕頭財稅局財務學校、汕頭市職工業餘大學、廣東省輕工局職工學校讀書,學習的是財會和古文學。此後,她結婚生子,辭職辦作文培訓班,在把兩個女兒送到大學讀書之後,她懷着對音樂的熱愛,40歲後還選擇前往內蒙古學習鋼琴演奏,後來又師從多位國外鋼琴師,學習了精湛的彈奏技藝,回汕後開始從事鋼琴教學。

一晃幾十年,潮州歌冊在楊佩華的生活中消失了,直到有一天,她在舊書攤中淘到兩本《潮州歌冊集》(薛汕教授改編),埋藏在心底對奶奶、對潮州歌冊的記憶之門才被重新打開。

從保存獨家記憶到傳承潮汕人的共同記憶,潮籍表演藝術家的情緣

翻開歌冊,熟悉的歌詞歷歷在眼,婉轉的曲調馬上隨口哼出。原來,她一點都沒有忘記,依然能把潮州歌冊唱得這麼順暢、動聽。

楊佩華有了傳承、推廣潮州歌冊的心思,她開始不斷尋找、收集潮州歌冊古本,有空就到舊書攤“淘寶。2008年,她在電視裏看到一則有關潮州歌冊的新聞報道,說有一位外國學者來到汕頭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尋找潮州歌冊,她才知道原來汕頭有文化機構也在保護和研究潮州歌冊。她於是主動聯繫了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告訴他們自己也想保護和推廣潮州歌冊這一寶貴的民間文化,並且她還會唱正宗的潮州歌冊。

從保存獨家記憶到傳承潮汕人的共同記憶,潮籍表演藝術家的情緣

楊佩華驚喜地發現,原來在傳承潮州歌冊這件事上,她並不是自己一個人在奮鬥,有很多專家學者都在進行着積極的搶救和保護。也就是在2008年,潮州歌冊已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擴展項目)。那一刻她欣喜若狂:“終於找到組織了!”

在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的引薦下,楊佩華認識了潮州歌冊收藏家馬慶賢,馬慶賢收藏了大量的潮州歌冊,她就不斷往他家跑,找他借歌冊本,因爲很多是珍貴的孤本,楊佩華就一字一字抄寫,抄好了再把原本還給他。

從保存獨家記憶到傳承潮汕人的共同記憶,潮籍表演藝術家的情緣

當楊佩華得知韓山師範學院中文系教授劉文菊也在研究潮州歌冊之後,就想辦法聯繫上了她。楊佩華對潮州歌冊的熱愛讓劉文菊非常感動,她們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討,劉文菊還邀請楊佩華走進韓師課堂教唱潮州歌冊,讓她到韓師圖書館借閱潮州歌冊,給了楊佩華在潮州歌冊傳承和研究上很多幫助。

爲了讓正宗的潮州歌冊唱法得以保護和流傳,2013年,楊佩華走進了錄音棚,正式錄製併發行了古板潮州歌冊說唱專輯《龍井渡頭》和《三義女》。

從保存獨家記憶到傳承潮汕人的共同記憶,潮籍表演藝術家的情緣

《龍井渡頭》全部唱完需要80分鐘,《三義女》全部唱完需要60分鐘......雖然當時的楊佩華已是60歲的老人,她卻一口氣就把這兩部歌冊都唱完了,而且唱得很順暢,讓錄製人員驚奇不已。這一潮州歌冊作品一經問世,其中的古韻、傳統唱腔、感情投入等多方面都受到潮學界專家們的好評和肯定,當年年底,該專輯獲得第六屆潮學獎三等獎,,目前作品已被北京圖書館、中國音樂學院圖書館、中山大學圖書館、暨南大學圖書館、汕頭大學圖書館、韓山師範大學圖書館、汕頭市文化館、汕頭市歷史文化研究中心等多個學術權威機構收藏並錄入數據庫。

第一張古板潮州歌冊專輯大受好評和肯定,讓楊佩華更加信心滿滿。爲吸引更多人加入潮州歌冊表演的行列,她從2013年開始,自己出資定期開辦免費潮州歌冊培訓班,培訓的學員年齡從3歲到70多歲不等;後來又成立了潮州歌冊說唱團,定期訓練,併到潮汕各地公益表演推廣潮州歌冊;她還參加每年春秋兩季汕頭市文化館舉辦的免費培訓班,進行義務教學;多次受韓山師範大學及潮汕各地中小學幼兒園的邀請,將潮州歌冊帶進課堂,爲潮州歌冊培養下一代傳承人。她多次參加潮州歌冊研討會,撰寫潮州歌冊的相關研討評論文章,普及歌冊知識。

從保存獨家記憶到傳承潮汕人的共同記憶,潮籍表演藝術家的情緣

從保存獨家記憶到傳承潮汕人的共同記憶,潮籍表演藝術家的情緣

從保存獨家記憶到傳承潮汕人的共同記憶,潮籍表演藝術家的情緣

功夫不負有心人,楊佩華對潮州歌冊的傳承獲得各方面的肯定。她於2014年被命名爲汕頭市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潮州歌冊代表性傳承人,2017年被命名爲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歌冊(潮州歌冊)的代表性傳承人。

從保存獨家記憶到傳承潮汕人的共同記憶,潮籍表演藝術家的情緣

因爲學習了西洋音樂,又懂得潮汕古韻,中西合璧、得天獨厚的藝術條件,使楊佩華在研究潮州歌冊方面有很多自己獨到的見解。她認爲潮州歌冊是說唱藝術,重點在於說和唱。“說”,講究潮州十五音、八聲調和古詩詞的韻律平仄。“唱”,將輕三重六、活五等潮州音樂調式與西洋音樂十二平均律結合,在說唱潮州歌冊時,才能做到各種調式自由轉換,使自然生成的音樂旋律線條,音韻和諧,潮韻十足。

楊佩華髮現,古板潮州歌冊是用潮汕地區不同的縣市方言來寫的,如《龍井渡頭》是潮陽的,《蘇六娘》是揭陽的,《三義女》是澄海的。爲了讓潮汕不同地區的方言土語能得到原汁原味的保護,她打算陸續自費錄製併發行十部歌冊專輯。“我想把我從奶奶那裏傳承下來的古韻潮州歌冊,結合多年來深入的研究加以完善,更好地傳承給下一代年輕潮汕人,這是我畢生奮鬥的目標。”

爲了培養更多年輕人對潮州歌冊的熱愛,楊佩華鼓勵大學畢業後的小女兒趙曉雁加入到潮州歌冊的學習和保護行列中來,母女聯手共同開展潮州歌冊的推廣工作。

從保存獨家記憶到傳承潮汕人的共同記憶,潮籍表演藝術家的情緣

趙曉雁是學音樂的,通過充分發揮自己的專業知識,幫助母親將潮州歌冊記譜,使部分歌冊有譜可依,從而降低傳唱難度;她也將譜寫好的潮州歌冊旋律帶進課堂,幫助學員更快掌握;她還創作潮州歌謠,作爲幼兒學習潮州歌冊的過渡,從而慢慢培養幼兒對潮州音樂文化的喜愛。

母女倆還一起嘗試了潮州歌冊的新表演形式,用現代樂器進行伴奏,讓潮州歌冊表演一改沒有伴奏的傳統。她們還在潮州歌曲創作中加入了流行元素作爲引導,儘可能吸引年輕人來學習。“現在年輕人都追逐潮流,潮州歌冊作爲一項古老的藝術,要想傳承下去就必須與時俱進,在保留藝術精華的基礎上,在表演形式等方面要有所創新,還可以加入流行元素作爲引導,儘可能吸引年輕人來學習”,楊佩華如是說。

從保存獨家記憶到傳承潮汕人的共同記憶,潮籍表演藝術家的情緣

從6歲與潮州歌冊結緣,歷經數十載春秋,潮州歌冊已經成爲楊佩華生命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一開始,她對潮州歌冊的熱愛只是出於對奶奶的思念,但在傳承的過程中,她感受到了一種更爲重要的意義,她意識到,這份傳承不再是她一個人的記憶,而是整個潮汕人的集體記憶。對這位表演藝術家而言,傳承潮州歌冊是她畢生的使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