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小房企老是被摁地摩擦。

被市场,被大房企,被购房者,不屑一顾。


1


买房其实很简单。

不要抬杠,大多数人买房,就是“翻牌子”。选择的标准简单粗暴,谁的牌子大,谁的产品就好。

牌子大,产品刚硬;牌子小,产品弱鸡。

购房者哪懂花花绿绿,哪知道套路深深不可知,买房不就是看牌子嘛,谁的牌子硬,谁的广告多,谁的规模大,谁就是市场的王者。早年深耕三四线的恒碧,莫不如此,三四线人民夹道欢迎,纷纷抢购一空。

什么,产品?对不起,没听说过。

市场已经被垄断了。因为过于集中,都在追求千亿规模,甚至万亿规模,蒙眼狂奔的时候,不论哪一家房企,都要经历品质下滑、口碑下降。

没办法,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大家都知道,大品牌房企的规模集中化越来越高,这就意味着中小房企,尤其是小房企的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占,购房者的选择面越来越窄,非甲即乙。

尤其是,当大牌房企交房效果低于预期,这一种平衡的信任就会被轻易打破,现在的市场就是这么脆弱,无非是靠着涨幅的预期死扛罢了。

而对于小房企,购房者从不抱希望。

你看对面,大品牌,品质高,人家那展示,人家那亮点,轻松甩你几条街。看了也是走马观花,品牌一般,没有亮点。

说白了,小房企就是不行。

2


都知道万科绿城永威康桥,行业标杆,业内楷模。

产品一流,品质一流,凡是硬刚的房企,无疑于以卵击石。

简单点,就是太嫩了。

还真别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不怕死的愣头青一大把。这么大的鱼塘里,还真就有几条鲶鱼,愿意当刺头,敢于去亮剑,一点一点死磕,完全不计成本,虽然明显经验不足,效果并非十全十美,但是让市场刮目相看。

说死磕太过了,说匠心太俗套,在我看来,他们更像是一群视死如归的猛士,明知上有虎,偏向虎山行,市场不认,客户不屑。

他们硬是用产品、用品质,死死撬开了市场的大门。

与其说勇士,其实就是不怕死的牛犊。

比如说经开万锦城,比如说和润林湖美景,比如说永丰乐城,比如说坤达祥龙城,比如说宏江瀚苑,等等。

看完他们的交房效果后,我觉得,没资格叫它小房企。

3


早在2015年年底,经开万锦城面世。

我对它的印象非常深。在经开万锦城面世之前,能够知道的信息是,这家房企主要在商业圈摸爬滚打,市面叫响的住宅少之又少。

看吧,小房企,没经验,处女作,搁谁谁也不相信。

说实话,我当时也去看了项目,真没看上。这么小的地块,还搞了一大堆的商业综合体,当时的想法,又是一个瞎胡搞的烂尾楼;朋友也去看了,项目南侧就是恒大绿洲和富田九鼎世家,大牌子,大社区,精装修,多顺眼。

但是过完年,恒大、富田全面涨价,直接飙到1万2,能挑的只有万锦城,朋友狠了狠心,买了,算下来均价9800,还自我安慰,至少经开老城区吧,至少有地铁5号线吧,至少商业凑合能用吧。

真不是觉得好,就是价格凑合过。

当时项目唯一的亮点就是,施工方是南通二建,名气很大,项目的样板间直接做到实体楼栋的2楼,每一处都贴有工程指引和位置说明,供地上的材料摆放非常整齐,看着确实很舒服。

硬件不错,但是产品能不能落地?商业会不会烂尾?

一切都是未知数,我的心里不是打鼓,而是赤裸裸的怀疑。

说到底,说再多,还是不信你。

谁知道,3年后,交房效果啪啪打脸。

当天交房,毛坯墙面干净整洁,空鼓非常少,整体绿化也还不错,几乎没有发生维权。虽然物业、绿化其实一般,但是这样的交房效果,完全对得起当初9800的价格。

我根本没资格叫它小房企


我根本没资格叫它小房企


一句话,值了。

4


跟经开万锦城一期,同样被嫌弃是“小兄弟”的楼盘中,还有和润林湖美景,宏江瀚苑,坤达祥龙城,永丰乐城,等等。

一帮苦命兄弟,都混得灰头土脸。

在这几个楼盘中,永丰乐城还算是知名一些,至少在郑州之前有交房项目,接了很多政府的工程,还有一定的知名度。其他几个,一个都没听过。

和润林湖美景,听说由几个永威、天伦庄园的股东攒的;宏江瀚苑,是一个地市来的开发商;坤达祥龙城,以前是做钢铁材料的。

比如说和润林湖美景,除了离地铁口近点,旁边就是天天堵车的西三环,以及万年不搬的大烟囱,就那6栋楼,落地品质完全不知道,打造的样板间也毫无亮点,跟市场上的楼盘,根本没什么两样。那一年,是2016年,开盘价8400。

比如说坤达、永丰,康桥、居易、锦艺、国瑞、融侨、华企、浩创等群雄环立,拎出哪一个品牌不是更大,哪一个位置不是更好,客户哪懂什么规划、品质,他们只看牌子。那一年,南龙湖很公平,大牌6000,小牌5500。

简单粗暴,直接明了。

这几个楼盘,一开始都命中注定,就是陪太子读书,他们就是市场上最透明的底色,无人关注,无人知晓。

转眼2018年,终于到了刺刀见红的时刻。

你还真别说,这几个当初的小房企,那么多人看不起,交房效果竟然出奇的好,几乎没有发生维权,不吹不黑,他们的交房品质,完全不输同期品质很高的楼盘。

和润林湖美景的交房:

我根本没资格叫它小房企



我根本没资格叫它小房企



宏江瀚苑的交房:

我根本没资格叫它小房企


有瑕疵,但是已经非常不错。

5


不只有地产新贵,还有一些老家伙,做得也相当漂亮。

老盘中,有几个项目已经写吐了,都盘出包浆了。

比如说普罗旺世,比如说东润泰和。这里讲一个新案例。

这些所谓的小房企,没有市场压力,没有资金压力,更没有产品制衡,更多的,都是企业本身自身的动力驱使,爆发小宇宙。

金水区有一个项目,叫广汇PAMA。

当初我第一次听到案名,觉得这个烂糟的案名,简直堪比“大一新生活”、“汉飞逛逛街”、“青春GALA”,等等。不仅如此,开车经过售楼部门前,一点都不大气,一脸嫌弃。

真正进入小区内部,我有一种错过100亿的错觉。

据老一辈地产人讲,广汇PAMA是非常典型的港企打造,而且聘请鼎鼎大名的贝尔高林作为园林设计,要知道,在整个郑州市场中,当初贝尔高林真正操刀的社区中,除了广汇,就是康桥溪山御府,哪怕历经十年,景观水系都维系的非常不错。

看看亮点。小区主大门高出地面接近3米,地势直接抬高,能够跟社区西门的地势达成平衡;在小区内部,虽然已经交房10年,但是内部的园林景观却非常生动,能够见到的水系依旧是活水,以及当年非常新潮的连廊设计。

作为市场最好的回报,哪怕是在中州大道以西,哪怕是在金水区,哪怕有10年房龄,二手房非常坚挺,均价2万2,几乎可以比肩东站片区。

很多小房企,小项目,初看很一般,甚至不显眼,但是很明显,是一块璞玉,时间越久,越显功力。

耐看,持久,靠谱。

除了广汇PAMA,比如说清水苑,园区绿化非常不错;比如说正商铂钻,大平层历久弥新;比如说亚星盛世一期,产品品质、园林绿化非常用心;比如说银基王朝,当初以12铜首和法师坐镇,轰动一时,一期起步200平以上大平层,非常奢华。

6


小房企这么好?项目都值得买?

你看,你就挑好的说,你咋不说哪些烂尾的楼盘,哪些内购的楼盘,哪些品质差的楼盘,就是典型的管杀不管埋。

甚至还会啐一口,都是套路。

请大家注意,在我列举的所有楼盘中,大家都能发现一个问题,上面涉及到的楼盘,全部都是二手房,而市场上的新房,哪怕不错,还真不敢推荐。

有心,无胆,就怕误导。

为什么都是二手房?为什么要讲小房企?

1、品牌效应依旧。

很多购房者,不懂房产,不懂规划,不懂落地,只懂牌子。没错,大品牌都不会有错,交房品质也还好,再差不会烂尾。

2、小房企太容易翻车。

大家怕了。虽然小房企也有春天,交房效果非常惊艳,但是比例非常低,翻车概率非常高。多少打着内购、打着品质的楼盘,无疑栽了个头。

3、购房者都是小白。

别说小白,哪怕是业内,没有内部成本核算单,不深入了解工程管理,不在老板身边耳濡目染,怎么可能知道项目未来的交付品质到底如何?

7


小房企,是市场最好的调色板。

这不是洗白稿。

市场的进步,不仅仅是靠大房企、高品质、高逼格的落地,更多的,还是要落地到普通人的身上,还是要落地要中小房企的身上,虽然很普通,不惊艳,却非常扎实。

1、请给小房企以生存空间。

大房企,代表了高度;小房企,代表了浓度。

对于垃圾房企,垃圾楼盘,一看都不好好做的房企,以及楼盘,我当然要毫无保留的抵制和拒绝;但是扎实做产品、不擅宣传的楼盘,他们的存在,更像是鲶鱼,倒逼大房企不敢掉以轻心,倒逼市场不断前行。

2、小楼盘,容易出现灯下黑。

瀚海思念城,名门橙邦,正弘府,都是网红盘,都非常抢手,多少购房者抢都抢不到。但是换个思路,哪些不受关注的中小房企,是不是反而更具性价比?

名气不大、品质不错,价格不高,宣传不够,性价比却非常高,只要耐心去挑,根本不需要抢,就是正常买,不仅没有什么问题,反而更容易捡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