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世醒

窗外鳥鳴聒噪,車馬嘈雜。胡勤坐在辦公室裏,手裏擺弄着一臺照相機反覆端詳,不時陷入沉思。這是一臺產於1970年代末的海鷗牌DF單反相機,牛皮質地的相機包已經磨損,相機也呈現老化,但還能勉強工作。

胡勤是十堰市博物館館長,32年前他剛剛到博物館工作時,這臺價值500多元的相機,是單位最大的一筆支出。胡勤打算把這臺相機陳列在博物館。“畢竟,它見證了十堰文博事業篳路藍縷般的創業過程。”胡勤說。

一窮二白

鄖陽地區博物館成立於1978年,當時位於柳林溝黃花巷,與圖書館、羣藝館、教研組(現市教育科學院)合併辦公,統稱爲“三館一組”。

1987年,胡勤進入鄖陽地區博物館工作。作爲一所成立9年的部門,當時的博物館僅有6名工作人員,四間辦公室,面積加起來不到100平方米。

最尷尬的是,雖然地區博物館已經相繼參與了轄區內多項重大考古發掘,比如房縣七里河新石器時代遺址,鄖縣李泰墓等,但館藏文物卻少得可憐。

胡勤介紹,由於當時鄖陽地區博物館力量非常薄弱,隊伍的業務素質比較滯後,達不到文物保護標準,雖然參與了多項考古發掘,但並沒有留下多少文物。

鄖陽地區博物館第一批文物,還是在1987年湖北省博物館、鄖陽地區博物館、房縣文化館聯合對房縣桃園東周、兩漢墓進行發掘後,部分文物存放在鄖陽地區博物館進行修復後留存。

另一批文物,來自社會徵集。1982年,鄖陽地區開始在下轄各縣設置文物徵集工作小組,利用湖北省文物商店的資金,在十堰轄區公開收購民間文物。這兩批文物,成爲鄖陽地區博物館最初的藏品。

經過努力,1990年前後,鄖陽地區博物館文物存量達到了300件左右,但由於缺乏場地,只能全部封存在倉庫。

十堰市博物館副館長祝恆富當時也剛剛參加工作,他回憶,爲了保證文物安全,庫房每天晚上都有男同志值班,如果男同志無法抽調,就安排兩名女同志值班。

值班室堆滿了文物,非常侷促,只放得下一張一米二寬的鋼絲牀。

冬天庫房裏寒冷刺骨,值班人員只能多蓋幾牀被子。最難熬的是夏天,庫房不能開門開窗,室內如同悶罐頭。加上辦公樓背後有一家大型養雞場,雞糞隨地排泄,臭味數里可聞。

“太臭了,燻得人整夜整夜睡不着覺。”對當時的情景,祝恆富至今記憶猶新。

沒人沒房沒錢,爲了開展文博工作,博物館工作人員只能勒緊褲腰帶過日子。胡勤回憶說,爲了節省開支,工作人員從廢棄的掃帚中抽出可用的竹竿,然後用手鋸鋸成二三寸長,裏面插入圓珠筆芯再纏上線,做成圓珠筆。在野外做田野調查時,用剩下的鉛筆頭工作人員也捨不得扔,用線纏上樹枝還能接着用。

1989年,鄖陽地區博物館在進行文物普查時,發現“鄖縣人”頭蓋骨化石,震驚考古界。隨後,湖北省文化廳向鄖陽地區博物館撥款30萬元作爲獎勵,博物館利用這筆資金,在柳林路60號新建了5層樓房作爲辦公用房。

1995年,十堰市與鄖陽地區實現地市合併, 鄖陽地區博物館與十堰市文物管理處合併,正式更名爲十堰市博物館,遷入新建成的五層綜合樓辦公。

硬件設施得到改變,文博人員也開始逐漸遞增,這一時期,十堰市博物館在編人員達到12人,而且幹部隊伍朝着年輕化方向發展。業務部門開始有了分工,分爲考古一部和考古二部。考古一部負責地下發掘,由祝恆富負責,考古二部負責地上古建築維保,由胡勤負責。

“考古一部最起碼有3個人,考古二部只有我一個人,是名副其實的光桿司令。”胡勤笑着說。

開創全省文博先河

雖然辦公環境有所改善,但受條件所限,市博物館館藏文物依然無法對外展示,籌建新館又重新提上議事日程。

在2003年3月10日,市博物館建設寫入十堰市《政府工作報告》,並納入“十五”計劃。第二年的6月19日,時任市委副書記、市長陳天會在市圖書館二樓會議室主持召開了市博物館建設專題會議,正式確定建設博物館。

對當時會議的情景,胡勤歷歷在目。“陳市長當時在會議上說了這樣一句話:"一個城市,如果不修建博物館,三五年對這座城市沒什麼影響。但博物館是一個城市的靈魂,沒有博物館的城市,是一個沒有文化品位的城市,也是沒有未來的城市。"胡勤說。

爲了保證新建博物館符合十堰歷史文化發展需要,符合現代展覽要求,十堰通過公開招投標的方式,確定了曾經設計過三星堆博物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的中國建築西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擔任總設計。

“如果從高空俯視,現在的博物館猶如穿透十堰歷史的"眼睛",既象徵着武當太極"陰陽魚",又融入了東風汽車商標形狀,蘊含着歷史與未來在這裏融合之意。”胡勤說。

在內部展廳設置上,有專家認爲,作爲中等規模的博物館,其陳列展覽的基本內容應以展示地方特色文化、歷史爲主,要突出一個“特”字——即十堰地方特色的歷史文物、文化藝術、民風民俗等。同時在其陳列形式上,應突出一個“精”字——即大膽設計,大膽構思,大膽創新,以精選的獨具十堰歷史文化魅力的文物或藝術精品,應用新材料,新技術,營造其整體氛圍。

在聽取了時任省博物館副館長萬全文、復旦大學文博教授陸建松、十堰市文史文博專家匡裕從、袁紹北、陳河清、胡文奎、楊立志等人意見後,議定市博物館不搞通史式陳列,而採用主題展覽的形式,分爲恐龍、古人類、武當山、汽車、水電五個專題展覽,由此奠定了如今十堰市博物館的功能分區。

“多互動、大場景的現代陳列展示方式和手段,開創了全省地市州級博物館的先河,即使在現在也不落伍。 而且博物館設置了社會教育部、考古部、陳列部、保管部等職能部門,成爲當時全省地市州博物館中,設備最先進、人員最齊整、主題最鮮明的博物館。”胡勤說。

歷經3年建設,2007年7月1日,市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在免費開放的一個月裏,有23萬羣衆進入博物館參觀,很多市民甚至早上6點就開始排隊。

“當時的場面,真的可以用人山人海來形容。”胡勤介紹,十堰市博物館的熱度不減,也引發了全市對文化熱的持續探討,湖北省也將當年的全省博物館現場觀摩會,安排在了十堰。

回顧十堰文博發展歷程,作爲親歷者,胡勤感慨萬千。“從最初的一窮二白幾乎一無所有,到現在擁有現代化的博物展廳,十堰市博物館的發展歷程,與時代的進步、社會的革新以及人們觀念的改變密不可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