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河:古稱清水,發源於河南省嵩縣攻離山,流經嵩縣、南召縣、方城縣、南陽縣、新野縣,於瞿灣入湖北襄陽縣,於兩河口與唐河交匯後始名唐白河,向南至張家灣注入漢水。全長264公里,流域面積12270平方公里, 白河支流衆多,主要有黃鴨河、留山河、鴨河、白條河、灤河,湍河、刁河等,其中以松河、潦河、湍河、刁河最大。次級支流除湍河的支流嚴陵河、西趙河較大外,其餘均爲短小河流。

在河南省境,白河干流,源於河南省嵩縣攻離山,自西北流向東南,在南召縣皇路店鎮轉向正南方向,流經嵩縣、方城縣、南召縣、南陽市城區、新野縣,在新野縣溧河口出省境。省內河長302公里,流域面積1209平方公里。在南陽市城區境內,白河自石橋鎮北的麥仁店人境,瓦店鎮南李靖莊出界。縱貫石橋、新店、蒲山、茶庵、漂河、潦河、黃臺崗、陸營、莊、瓦店等1個鄉(鎮),53個村委會轄區,縣境段長68.1公里。

白河支流衆多,流域面積大於100平方公里的支流有29條,主要分佈在右岸。左岸有黃鴨河、留山河、鴨河、白條河、灤河,右岸有松河、排路河、麥河、泅水河、永河、溫涼河、梅溪河、十二里河、潦河、湍河、刁河等,其中以松河、潦河、湍河、刁河最大。次級支流除湍河的支流嚴陵河、西趙河較大外,其餘均爲短小河流。

湍河,在河南省西南部。古名湍水,因水流湍急而得名。後稱湍河。發源於內鄉縣北部的李青垛南麓,自西北向東南流,經內鄉縣、鄧縣,在新野縣的湍口附近注入白河。河長216公里。

刁河,在河南省西南部。古名朝水。唐貞元三十年(797年),吳少誠疏浚,後稱刁河,以河水氾濫無定,脾性刁鑽得名。源出內鄉縣西廟崗鄉磙子嶺,自西北向東南流,經內鄉縣、淅川縣、鄧縣,在新野縣新甸鋪鄉張莊附近注入白河。河長133公里。

梅溪河,源於紫山。水有兩源:一出前明唐王墓左,一出其右。源皆微弱。二源東南流約2.5公里匯合,流經明承休王墓,至西城永定門流入城河,環城而左,至琉璃橋會溫涼河入白河。水自山抵城,斗折蛇行。故又名萬灣河。

潦河,位於南陽市區西部,源於騎立山麓。水有兩源:一出白草垛爲西潦河,東南流經鎮平杏花山東;一出郭大頂,南流經安皋街爲東潦河;至王村鄉柳灣村匯合,稱潦河。境內流經潦河坡、安皋、王村、潦河、陸營、英莊六鄉(鎮),於英莊鄉東坡村出境。市境段長76公里,河牀寬度50一120米。據王村水文站記載,1969年通過最大流量爲1800立方米/秒。枯水期則只有涓涓細流。1959年在東潦河上游興建打磨石巖水庫,在西潦河上游興建彭李坑水庫。該河產沙,粒大、棱多、質純,爲優質建築材料。

泗水河,位於南陽市境北部。又名洱水。源出五朵山北麓。數源湊聚,東南經南召縣石門鄉流人南陽境。至龍窩同五泉山水、紅葉河水、掘地坪水,山(紫山西北)水匯合後,稱泗水河。再流經石橋、蒲山兩鎮,於蒲山鎮周灣村注人白河。境內段長13公里,河牀寬約120米,流域面積204平方公里。1959年在龍窩北泗水河北支上建冢崗廟水庫,同年在龍窩西2公里處建龍王溝水庫。此河河牀淺平,沙子顆粒大,質純多梭,爲優質建築材料。

白洮河,又名白焦河。源出方城縣石門西,西南流經博望鎮東人南陽境。之後,流經隱山西、夏餉鋪南、新店街北,亦稱官渠,至沙壩莊入白河。

黃渠河,源於紫山東麓。水初甚微,至獨山,水流漸大,稱湧兒河。折而向東,過釣魚臺注人白河。

西溧河,位於南陽境南部。據明嘉靖《南陽府志》載:“溧河首受淯水於南陽東八里溧河橋北,名馬渡堰處。”向南流經溧河、黃臺崗兩鄉,由黃臺崗鄉方寨村注入自河。河長20.5公里,河牀寬10米左右,流域面積41.9平方公里,該河爲古代人工河,沿河多設堰破以種植水稻。1956年在玉皇廟街曾發現元至元年間碑刻,碑文中有:“春雨桑麻,千家翠擁,秋風禾稻,萬頃飄香”的描述,可知當時沿河兩岸灌溉盛況。1957年冬,浚改爲躍進三渠,後經過1966年、1967年的整治配套,有效灌溉面積約5萬畝。

東溧河,古稱棘水,明以後稱溧河。源於菱角池、強營一帶,屬白河水系。幹流長18.9公里,流域面積210.9平方公里,流經新店、溧河、金華、黃臺崗、瓦店等6個鄉(鎮)。因河道彎曲狹窄,夏秋水發,往往溢岸爲災。1964年從閻橋村南的西岸,挖一人工河與白河相通,以調節流量,避免水患。

來源:南陽市河長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