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建國後,可汗的世選制雖已被皇帝制度所取代,但在帝位承襲中還殘存着明顯的世選制痕跡。太祖阿保機至景宗五朝屢屢發生的帝位之爭,就是由於皇位繼承人不確定的緣故。直到聖宗以後,皇權世襲制才最終確立。世選製造成的契丹王位繼承不固定,引起統治集團內部新舊勢力的矛盾衝突與爭權奪利的鬥爭,對遼朝政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歷史上遼國的宮廷變亂

皇族內亂

遼太祖阿保機有嫡子三人,長子耶律倍立爲太子。遼滅渤海國後,改其名爲東丹國,耶律倍奉太祖命主東丹國事。耶律倍仰慕漢文化,尊崇孔子和儒家思想。次子耶律德光爲天下兵馬大元帥,掌征伐和兵馬大權,“事母淳欽皇后述律氏甚孝謹”。少子李胡殘忍好殺,不得人心,卻很得淳欽皇后述律氏的偏愛。

公元926年,遼太祖阿保機死於黃龍府。述律氏稱制,權決國事。述律氏在太祖建立政權的活動中曾發揮過重要作用,在皇位繼承上,她傾向於次子德光。選汗儀式進行時,她讓太子耶律倍和耶律德光分別乘馬,立於帳前,稱官員們願意選擇誰,就去執誰的馬轡。

由於羣臣事先都已經摸清了她的意向,故爭相爲耶律德光執轡,於是她宣佈耶律德光爲皇帝,即遼太宗,這爲以後的權力爭奪埋下了隱患。述律氏曾乘阿保機下葬之機,要求一些官僚殉葬,從而打擊了政敵,爲自己掌權奠定了基礎。但述律氏的殘忍好殺,引起了在朝官員的恐懼。同時,爲削弱和控制東丹王耶律倍的勢力,遼太宗將東丹國的政治重心自牡丹江流域移至遼東,同時加強對耶律倍的監視和防範,耶律倍憤而投奔後唐。

歷史上遼國的宮廷變亂

公元947年,太宗耶律德光滅晉後回軍,病死欒城(今屬河北)。東丹王耶律倍之子永康王耶律阮被隨軍諸將擁立,在鎮州(今河北正定)即位,是爲遼世宗。述律氏對東丹王奔唐心懷不滿,又偏愛幼子李胡,加之與耶律阮政見分歧,因此拒絕接受軍中的決議。

她與李胡率兵據潢水(今內蒙古西拉木倫河)之北,與世宗在潢水橫渡夾河對陣。最後由主持皇族事務的惕隱耶律屋質居間調停,爲雙方陳述利害。一觸即發的橫渡之戰以和平告終。不久,述律氏又與李胡祕密策劃奪權,被世宗囚禁。

遼世宗在遼朝歷史上是個承前啓後的皇帝,他致力於遼統治機構的建立和制度的完善,完成了由契丹部落聯盟向中央集權的轉變。

由於世宗多用後晉降臣而輕慢契丹貴族,且不顧中原後周國勢漸盛的事實,堅持進行征服中原的戰爭,招致了契丹貴族的反對。在他執政期間,契丹貴族的謀殺行刺事件不斷髮生,嚴重干擾了他建立統治秩序的活動,並最終結束了他的統治。

公元951年,遼世宗率軍南征後周,大軍至歸化州祥古山火神澱(今河北宣化西),泰寧王耶律察割(又作察哥)與牒臘(又作述軋)等在行宮殺世宗,立牒臘爲帝,史稱“火神澱之變”。耶律屋質逃出,遣人召諸王和侍衛軍平亂,殺察哥、牒臘,立太宗之子耶律璟,是爲遼穆宗。

穆宗“好遊戲,不親國事;每夜酣飲,達旦乃寐,日中方起,國人謂之睡王”。他既無政治才幹,又無治國求賢之志,卻心胸狹隘,任人唯親,造成遼統治集團人心不穩。穆宗後期更喜怒無常,經常殺戮身邊的服役者,手段殘酷,結果於公元969年被廚師、隨從和盥人聯謀刺殺於行宮。世宗子耶律賢即位,是爲遼景宗。

景宗與皇后蕭綽“任人不疑,信賞必罰”,卻仍不能使遼宗室諸王的奪權活動稍事收斂。諸王的爭權活動嚴重干擾了遼朝秩序的穩定和統治的鞏固,也牽制了遼與宋在河北、河東的爭奪。公元982年,遼景宗駕崩,遼聖宗即位,蕭綽被尊爲皇太后攝政。

歷史上遼國的宮廷變亂

蕭綽,又名燕燕,即歷史上有名的“蕭太后”。在遼代,皇室耶律氏和蕭氏世爲婚姻,皇后多爲蕭氏,故遼朝歷史上有多位“蕭太后”。蕭綽之所以能將蕭太后之名據爲“專利”,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小說《楊家將》的流傳。

蕭綽輔佐病弱的景宗,決斷軍國大事14年,又監護年幼的聖宗,臨朝攝政27年,並開創了統和、開泰年間的繁榮局面。在她統治期間,主張改革,傾向漢化,與北宋達成“澶淵之盟”,使遼朝達到鼎盛時期,完成了封建化進程。

欽哀之亂與灤河之變

蕭綽死後,由於遼聖宗缺乏統治經驗,皇后蕭菩薩哥及時填補了權力真空,參與國政。不幸的是,其所生的兩個兒子皆夭亡。1016年,宮人蕭耨斤生耶律宗真,皇后養爲己子。聖宗在世時,蕭耨斤多次向聖宗寢帳投送誣告皇后私通宮廷樂工的匿名信,聖宗明知系耨斤所捏造,亦不加罪於她。此時母以子貴的觀念,在契丹貴族漢化日深的情況下,正在遼朝宮廷生活中發揮作用。

1031年,遼聖宗病死,長子耶律宗真即位,是爲遼興宗。聖宗遺命蕭菩薩哥爲皇太后,而宗真生母蕭耨斤卻自立爲皇太后。蕭耨斤素與蕭菩薩哥不睦,既爲太后,把持朝政,便着手陷害。她指使護衛馮家奴、耶律喜孫誣告北府宰相蕭浞卜(又作蕭鋤不裏)、國舅蕭匹敵與蕭菩薩哥等奪權謀反,殺浞卜、匹敵,遷蕭菩薩哥於上京,並藉此誅除舊臣,引諸弟參政。於是,蕭褥斤完全把持了政權,臨朝聽政。

遼興宗認爲蕭菩薩哥侍奉聖宗,撫育他本人,功在社稷,不可能謀反,於是與生母蕭耨斤爭辯。蕭耨斤恐生後患,索性將蕭菩薩哥殺掉。1033年,皇太后蕭耨斤與北院樞密使蕭孝先謀廢興宗,立少子耶律重元爲帝,重元卻將陰謀報告了興宗。

興宗與太后的親信耶律喜孫定謀,廢掉太后,幽禁於慶州,史稱“欽哀之變”。政變發生後,興宗封重元爲皇太弟,並許諾傳位與他,使他判北、南院樞密使事,賜金券。此後,重元日益驕縱不法,且久處戎職,握有兵權,對興宗和後來的道宗都是很大的威脅。

歷史上遼國的宮廷變亂

1055年,遼興宗死,其子耶律洪基即位,爲遼道宗。道宗聽政的第二天,就冊封重元爲皇太叔,享有入朝免拜、不稱名的特殊待遇。第二年又任他爲天下兵馬大元帥, 1057年再賜金券,寵信倍至。但是,這些措施並未奏效,重元奪取皇位的陰謀正在緊鑼密鼓地策劃之中。

1061年,重元及其子涅魯古策劃讓重元稱病,請道宗至帳視疾,乘機行刺,但未成功。1063年,道宗秋獵太子山,住灤河行宮。重元父子認爲有機可乘,遷他們的行帳逼近道宗行宮。道宗得知重元的陰謀,便遣使召涅魯古,涅魯古卻扣留使者而不赴召。

幸好契丹人都隨身帶着割肉用的餐具刀,使者割破帳幕得以逃回。道宗知事情緊急,倉促組織平叛。在南院樞密使耶律仁先、知北院樞密使事耶律乙辛等人的領導下,皇帝的宿衛士卒成功地抵禦了叛軍的進犯。役後涅魯古被殺,重元負傷,逃入大漠後自殺。

灤河之變,重元叛黨多被治罪,消除了30年來其勢力對皇位的威脅。但遼朝統治集團內部鬥爭並沒有結束。此後接二連三地又有陷害皇后、太子的悲慘事件發生。

歷史上遼國的宮廷變亂

灤河之變平息後,道宗論功行賞,分別授封耶律仁先、耶律乙辛爲晉王、魏王,賜功臣名號。乙辛逐漸專恣,排擠仁先,培植個人勢力,專權跋扈。

1075年,皇太子耶律浚奉詔總領朝政,整飭法令制度,乙辛的權勢受到了威脅和限制。乙辛於是與大臣張孝傑合謀誣陷太子之母宣懿皇后與伶人趙惟一私通。其證據是皇后手寫的《十香詞》及《懷古詩》。《十香詞》格調低下,淫俗不堪,與皇后的身份、教養及性格絕不相類,明眼人一看就知是栽贓陷害。至於說《懷古詩》,更是肆意曲解。

詩云:“宮中只數趙家妝,敗雨殘雲誤漢王;惟有知情一片月,曾窺飛燕入昭陽。”誣陷者以詩中有“趙惟一”三字,硬說是私通的證據。道宗把此案交給原是幕後策劃者的乙辛及其同黨張孝傑共同審理,遂以所誣爲實,陷皇后於死地。乙辛又盛稱其黨蕭霞抹的妹妹美麗、賢惠,使道宗納爲皇后,作爲自己的黨援。

皇后死後,乙辛加緊了陷害太子的活動。1077年,乙辛指使同黨誣告南院大王耶律撒剌、知北院樞密使事蕭速撒等8人謀立皇太子。道宗查無實據,但令蕭速撒出爲上京留守,貶耶律撒剌爲始平軍節度使。六月,乙辛又指使其同黨謊稱耶律撒剌等謀害乙辛,欲立皇太子,他們都曾參與這一陰謀,只因害怕事發連坐,故當時未敢自首。道宗又使乙辛、張孝傑等審理。

於是囚皇太子,殺蕭速撒、耶律撒剌等數十人。不久,又廢皇太子爲庶人。十一月,乙辛同黨殺太子於囚所,以病死上奏。太子死後,乙辛開始策劃確立一個將來可以玩弄於股掌的傀儡作爲繼承人。他建議立道宗同母弟和魯斡的兒子爲嗣,但是當時遼朝已經確立了嫡長子繼承的宗法制度,嫡長子先亡,則應立嫡孫。已故太子耶律浚有子延禧,正可儲位。

又有朝臣從旁勸阻說:“舍嫡不立,是以國於人”,道宗猶豫,才使乙辛的陰謀沒有得逞。乙辛又企圖通過操縱立後來左右道宗立儲。前面提及的乙辛同黨蕭霞抹的妹妹被立爲後,可是並未生子。新皇后還有一個妹妹,本已嫁乙辛之子。乙辛深諳道宗求子心切,稱其“宜子”,於是把兒媳送入宮中。

歷史上遼國的宮廷變亂

安排既定,他一方面盼望蕭霞抹的兩個妹妹早生“龍子”,一方面擔心皇孫延禧被立爲儲嗣,因此千方百計加以陷害。1079年,道宗出獵,乙辛請將皇孫延禧留在宮中。道宗在北院宣徽使蕭兀納的提醒下,才略有醒悟,帶皇太孫隨行。後來,道宗親見隨行官員多捨己而追隨乙辛,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不久,道宗令乙辛出任知興中府事。次年,耶律延禧被封爲梁王,確立爲儲嗣。1081年,耶律乙辛因私藏兵器被處死。

耶律乙辛擅權14年之久,凡不與他結黨或敢於揭露他的人,先後被排擠出朝或陷害致死,時諺稱“寧違敕旨,無違魏王白帖子”,以致皇后、太子被誣陷致死,造成了遼朝歷史上統治集團中最大的冤案和道宗本人最大的悲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