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陝西石峁遺址發現30餘件精美石雕)

新華社西安1月2日電(記者李亞楠、孫正好)近日,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公佈了石峁遺址2018年考古工作重大發現,在覈心區域皇城臺的“大臺基”南護牆區域發現30餘件精美的石雕。

這些石雕作品絕大多數爲雕刻於石塊一面的單面雕刻,以減地浮雕爲主,雕刻內容可分爲符號、人面、神面、動物、神獸等,有一些畫面長度近3米,以中心正臉的神面爲中心,兩側對稱雕出動物和側臉人面,體現出成熟的藝術構思和精湛的雕刻技藝。

石峁遺址位於陝西省神木市高家堡鎮,地處黃土高原北部的黃河西岸,毛烏素沙漠南緣,碳十四系列測年及考古學系列證據表明,石峁城址初建時代不晚於公元前2300年,廢棄於公元前1800年前後,面積達400萬平方米以上,是中國已知規模最大的龍山時代晚期至二里頭早期階段城址。

石峁遺址分內外城,拱衛核心區域皇城臺,皇城臺的考古工作啓動於2016年,2018年的工作重點是對皇城臺臺頂格局和輪廓的認識。截至目前,考古工作了解到皇城臺臺頂的一些大型建築坐落在一處“石包土”的大型臺基上,大致呈南北向長方形,暫稱“大臺基”。目前已知大臺基東西寬約80米、殘高約4米,南北長度可能在120米以上。

這30餘件石雕作品集中出土於大臺基南護牆牆體的倒塌石塊內,有一些還鑲嵌在南護牆牆面上。從層位關係來看,大臺基南護牆年代不晚於公元前2000年左右;從使用背景觀察,這些石雕可能來自其他更早的高等級建築,系“舊物新用”,在修砌大臺基時嵌入南護牆。目前看來,這些石雕與4000多年前石峁先民砌築石牆時放置玉器、起修建築時以人頭奠基的精神內涵相同,代表了石峁先民對皇城臺大臺基的精神寄託,賦予皇城臺大臺基精神力量。

考古工作人員認爲,石峁皇城臺集中出土的石雕或許與東北地區早在興隆窪文化時期、紅山文化時期出現的石雕人像共同構架起中國北方地區的石雕“傳統”,在中國史前文明中形成獨具特色的文化因素,影響到“後石家河”玉器、二里頭綠松石“龍”,甚至商周青銅禮器的藝術構思和紋飾風格。石峁石雕與中國西北甚至中亞地區“草原石像”之間存在的某種“關聯”,或爲4000多年前歐亞草原文明東西交融互動的重要體現。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