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布其,蒙古語意爲"弓上的弦"。庫布其沙漠,恰如一把弓弦,把黃河拉成"幾"字形,橫亙在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北部,是我國第七大沙漠,也曾是沙塵暴的發源地之一。

↑這是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杭錦旗庫布其沙漠中的生態修復現狀(7月11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彭源 攝

這個地方曾是沙塵暴發源地,想不到今天已經大變樣。一叢叢、一簇簇的沙柳、檸條和花棒,給連綿沙丘披上綠衣,抹掉了荒寂與蒼涼。無垠黃沙,是它的前世;滿目綠洲,是庫布其沙漠今朝的容顏。

↑這是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杭錦旗庫布其沙漠中的生態修復景觀(7月11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彭源 攝

遊客穿行於沙海綠洲之中,宛如零星開放的花朵,給庫布其增添幾許生機。在穿沙公路兩旁,他們不時遇到植樹造林的治沙人,正用一個個新奇的技術扮綠沙漠;他們駐足觀看,探尋這片廣漠中的綠色傳奇。

庫布其沙漠曾是懸在首都北京上空的一捧沙,但是如今再去庫布其沙漠,可以看到的是大地爲紙,植物、建築爲景的一幅水墨畫。這塊面積達到1.86萬平方公里的沙漠,已經有近三分之一得到了治理,堪稱"庫布其奇蹟"。

庫布其沙漠變綠洲都有哪些辦法?央視財經頻道,《對話》欄目揭祕↓↓

1

妙招一:全民參與 補貼植樹

鄂爾多斯市委副書記、代市長 斯琴畢力格在《對話》欄目稱,庫布其有全民治沙的意識。"治沙讓所有的社會成員去參與,首先就是把國家的政策怎麼去落實,包括土地草牧場的承包,確權政策怎麼落實。第二是怎麼去探索實行土地草牧場的流轉政策。第三,怎麼鼓勵包括農牧民在內,包括各類企業主體參與治沙活動。比如植樹,成活之後給補貼;建立合作社推行規模化治理;如何支持等等一系列的綜合措施來推動、引導、組織廣大的社會成員都要積極地參與這個偉大實踐。"

2

妙招二:生態承託旅遊 旅遊反哺生態

內蒙古明禾集團董事長 李布和參與了十三四年的產業治沙,他說,產業治沙的好處是能夠可持續的治理下去,而他參與產業治沙的地方就是達特拉旗防沙治沙項目所在地,也是他的老家,是他祖祖輩輩待的的地方,用產業治沙的方式就是結合旅遊。

" 把4.7萬畝已經種出來了,每年治理達到了初步成效,可是沒有收入。堅持了十幾年,2016年纔開始收益盈利。2004、2005年開始,到了2011年開始有能力接待遊客,也就是說沙漠治理綁上旅遊這個大資源才能接待遊客,2012、2013、2014年一直在賠錢,但是就堅持可持續地每年治理,掙的錢反哺生態,生態治理好了供給遊客參觀,這樣生態承託旅遊,旅遊反哺生態。更詳細的包括旅遊建設、徵地、給農民這部分"。

3

妙招三:企業齊發力 沙漠變金礦

像李布和這樣的產業治沙的案例,在庫布其大概有上百家,鄂爾多斯市委副書記、代市長 斯琴畢力格說。"治沙是一個一二三產業和協同發展的重要的寶貴的資源。作爲地方政府來講,如何給他們提供更寬鬆的、更優質的政策和服務,比如說基礎設施-修路、水、環保,另外可能還需要一部分的週轉資金、銀行貸款,包括他的品牌促銷活動,都需要地方政府來幫助他們去做。相信產業化開發是治沙更持久、更有效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途徑。所以,採取多種形式,調動大家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培育一大批生態文明之路的主力軍。"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林業大學原校長 尹偉倫在《對話》欄目中說,沙漠可以有很多產業,這些產業的發展能進一步地加大企業參與沙漠治理的能力和信心。

" 比如種植的沙生植物,它的幼嫩部分就是很好的飼料產業,可以用來發展畜牧業。並且這裏也培育很多的藥用植物,包括甘草等等,通過栽培技術的改進,使它橫向生長,發覺甘草並不破壞土壤,因此還產生了藥材,還有其他很多藥材,這也是種植業第一產業。同樣,沙棘產生的黃酮,也是產業,是深加工產業。當然還有二產旅遊,三產。所以,治沙也需要各種企業家挖掘資源,利用沙生資源。轉變成金山銀山的路線是清楚的。"

4

妙招四:抓住產業機遇 從治窮到致富

庫布其通過治沙使產業生態化,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個生態產業,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林業大學原校長 尹偉倫說,這樣的生態產業帶來了很大的生態效益,也帶來了家庭富裕的經濟效益。是黨中央、國務院科學發展觀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部署指引和引領的結果,庫布其當地抓住了這樣的機遇。在治理過程中,當地政府用各種中央的政策和地方政策支持培育了這樣一個治沙的艱苦奮鬥的精神和信心。有各個方面的企業和百姓都在這裏面通過治沙治了窮,通過治沙開始了致富,嚐到了甜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