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与大数据的“邂逅”,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近年来,贵阳将这一点体现得淋漓尽致。

“食安监”APP既能约束监管人员的执法行为,又能自动判定检查结果;通过手机能实时查看就餐地点的后厨加工情况,了解“盘中餐”制作全过程;只需扫描食品包装盒上的二维码,产品信息就一目了然……贵阳以大数据为引领,以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为目标,构建了以“食品安全云”“数据铁笼”为核心,集聚“网络餐饮监测”“阳光厨房”等功能的“两核多功能”智慧监管体系。同时,有效提升监管效能,推进“传统监管”向“智慧监管”转型,形成“技防”代替“人防”的智慧监管之势。

创新泉涌 构建智慧食安新体系

如今,“大数据+”开发运用在各大行业领域,食品安全也不例外,用高智能的设备和技术解决传统监管的局限已变为现实。

大数据产业蓬勃发展的贵阳,不断借助创新技术加强食品安全的风险防控和事中事后监管,除了市级层面推进“两核多功能”智慧监管体系应用,全市10个区(市、县)也发挥各自优势,掀起食安监管智慧革新浪潮,并涌现出许多特色鲜明、各有侧重的智慧监管系统。

为防止“信息孤岛”出现,贵阳市专门制定食品安全监管关键共性标准规范,在实现“数据铁笼”“食品安全云”互联互通的基础上,以南明区、观山湖区为试点,通过数据不搬家、数据不重写、不打破原有数据管理机制,实现省、市、县监管平台间的数据汇聚、互通、应用。

同时,通过整合各级监管数据,建立数据库群和数据连接池,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对“线上”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线下”精准监管与打击,实现“大数据+食安”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创新探索 让智慧监管落地落实

监管创新成功与否,考量的唯一途径是能否落地落实,真正服务于民、造福于民。

我市抢抓大数据发展机遇,历经多年的创新探索,“食安监APP”“网络餐饮监管系统”“阳光厨房”等具体应用应运而生。

网络餐饮是当下流行的用餐渠道,在监管上是项新挑战,我市推出“网络餐饮监管系统”,对各大网络餐饮交易第三方平台数据进行动态抓取,智能分析出全市12438家在线餐饮经营户中有615户存在风险,及时对第三方平台监管者进行约谈,并将自动筛查出的风险数据推送至执法终端,指导基层监管人员实施“靶向打击”,确保市民网络点餐的安全。

同时,我市将“网络直播”概念引入食品安全监管执法领域,在食品的生产加工后厨安装电子视频监控,市民通过手机或餐饮场所设置的电子显示屏,能实时知晓“盘中餐”制作全过程,这种“阳光厨房”目前已在全市近1000家餐饮企业及200所学校食堂建成。

此外,监管人员可运用“食安监APP”,采取“双随机”与重点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对企业进行监管执法;利用“食安测”功能,与检测机构进行数据共享;经营户利用“食安溯”,可实现产品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该三大功能应用目前已汇聚数据120余万条,消费者通过微信或查询终端等渠道查询商品信息65万余次。

提升效能 释放监管创新红利

以往,传统监管存在量大人少的窘境。随着智慧监管进入贵阳,全市食安监管系统由上至下最大的改变就是工作效率得到极大提升。

如今,监管人员运用“食安监”,能实现监管执法现场无纸化、数据集中化,并且只需操作一次,就能完成多层级监管部门需要的所有数据上传,相比以往,时间缩短一半以上。随着“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许多相关行政审批在网上即可操作,对企业而言,缩短了受检时间,实现行政审批少跑路甚至一次都不跑,办证时间缩短60%。这让企业能把更多时间用在提升业务水平上,为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我市充分发挥食品投诉举报电话12331的渠道作用,通过系统将举报投诉问题分配到对应辖区监管部门进行处理,让每一个有效的建议得到妥善处置,让百姓参与食安监管的意愿更为强烈。据悉,2017年我市累计受理处置食品药品投诉举报1305件,投诉举报处置回复率、咨询回复率均达100%。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贵阳借助高效智能手段,让食品安全的监管更“智慧”,而创新之后所释放出的红利,必将让监管人员和老百姓都从中受益。

本报记者 吴伟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