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法制日報記者 張晨

● 去年前11個月全國實際執行到位逾1.3萬億元

● 全國法院一年半網拍74萬餘次成交5014億元

● 2018年以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判處7000多人

● 累計5億人次網友在線收看“決勝執行難”直播

法院靠什麼讓“老賴”乖乖還錢

“‘基本解決執行難’攻堅戰非打不可。通過這場戰役,打出了聲威,打出了士氣,基本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執行制度、機制和模式。”2018年10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向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作關於人民法院解決“執行難”工作情況的報告時說。

2018年,“基本解決執行難”進入最後總攻衝刺階段。按照最高法有關人士的說法,這一年,“基本解決執行難工作已經取得突破性進展”。

人民法院基本解決執行難工作取得了哪些突破性進展?是如何取得的?近日,《法制日報》記者就此進行了調查。

信息化讓執行駛入“高速路”

“你可以判我還錢,但我沒財產”,幾乎是所有“老賴”共同的臺詞。查清被執行人家底無疑是破解執行難案件的重要一環。

爲了解決這個問題,最高法建立“總對總”網絡查控系統,通過信息化、網絡化、自動化手段,在全國範圍內查控被執行人及其財產。截至2018年9月30日,已實現與公安部、交通運輸部、民政部、人民銀行、自然資源部等16家單位和3903家銀行聯網,基本實現對主要財產形式的“一網打盡”。

在最高法推進建設“總對總”網絡查控系統的同時,多數高級人民法院也在轄區內建設三級聯網的“點對點”網絡查控系統,實現對本省轄區“老賴”身份和財產信息的有效查控,形成對“總對總”網絡查控系統的有力補充。網絡查控“朋友圈”的不斷擴大,基本實現對被執行人主要財產形式和相關信息的有效覆蓋,實現執行查控方式的根本變革。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王小梅評價說,全國執行查詢系統讓執行工作駛入“高速路”,最高法“總對總”網絡執行查控系統鋪就的“國道”和高(中)級法院“點對點”網絡中心查控系統鋪就的“省(市)道”相互配合、互爲補充。

據統計,2018年1月至11月,全國法院新受理執行案件700餘萬件,執結670多萬件,執行實際到位金額超過1.3萬億元。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陳衛東分析說:“宏觀上看,雖然執行案件收案量持續增多,但在法院執行力度不斷加強、執行措施不斷完善的情況下,執結增長率‘跑贏’案件增速,基本解決執行難的決勝態勢已經形成。微觀上看,執行難的成因是深層次、多方位的,解決執行難問題也必須從造成問題的各個方面入手。”

找到財產後如何變現又是一道“攔路虎”。如何“降虎”?記者從最高法瞭解到,全國超過90%的法院爲此實行網絡司法拍賣。

最高法審委會專職委員、二級大法官劉貴祥告訴記者,從2017年3月網拍系統上線至2018年9月,全國法院網絡拍賣74萬餘次,成交22萬餘件,成交額5014億元,標的物成交率73.13%,溢價率66.24%,爲當事人節約佣金152億元,有效解決了財產變現難題。

聯合懲戒極大震懾“老賴”

查找財產、財產變現,只是破解執行難的手段之一。對於抗拒執行行爲,依法懲治是必要的手段。

2018年,人民法院對惡意逃避執行的失信被執行人,依法適用司法拘留、罰款、限制出境等強制措施,堅決打擊抗拒執行行爲。

全國法院針對失信被執行人的懲戒措施持續加碼,讓失信被執行人“一處失信、處處受限”。截至2018年年底,全國法院累計發佈失信被執行人名單近1300萬例,共限制1700多萬人次購買機票,限制540多萬人次購買動車、高鐵票。2018年以來,以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共判處罪犯7000多人。

中國政法大學法治政府研究院院長王敬波說,人民法院通過聯合懲戒不僅補齊了社會誠信體系建設的短板,對失信人產生巨大震懾,更對弘揚誠信意識產生積極影響,推動全社會形成誠實守信的氛圍。

2018年12月27日9時38分,一輛路虎豪車出現在浙江省台州市黃巖區交警大隊指揮中心實時監控系統的大屏幕上。黃巖區人民法院執行幹警立即通知交警攔截並趕往現場。這是第36期“決勝執行難”全媒體直播活動中法院、公安聯合定位行蹤抓“老賴”的一幕。

2018年5月17日以來,最高法新聞局會同執行局按照每週不少於一期的頻率,先後在山東、北京、江蘇、浙江等地舉辦36期“決勝執行難”全媒體直播活動,向社會公衆全景呈現人民法院決戰決勝“基本解決執行難”的工作進展。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8年12月中旬,累計超過5億人次網友在線收看。

“全媒體直播凝聚了全社會打擊‘老賴’的共識,讓社會認識到,造成執行難的因素很多,既有社會誠信體系建設滯後、協作單位配合不到位的問題,也有因爲經濟風險導致的執行不能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呂豔濱說。

須加快推進長效機制建設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王成認爲,“基本解決執行難”工作已經到了“滾石上山”的階段,必須加快推進長效機制建設。

周強向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報告關於基本解決執行難工作時建議:完善執行立法,推動建立個人破產製度,暢通執行不能案件依法退出路徑。

劉貴祥介紹說,下一步,人民法院將完善執行與破產銜接機制,加大司法救助力度,探索社會救助、商業保險救助等途徑,依法有序分流解決終本庫中的執行不能案件。

執行團隊模式改革、執行工作機制改革……一系列長效機制的構想,旨在全面提升執行工作規範化水平,讓人民羣衆在每一起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2018年以來,最高法批覆廣東等地法院執行試點方案,紮實推進執行體制改革。河北省唐山市中級人民法院打破行政區劃,設立由中院統一管理的執行分局;上海、江蘇法院設立執行裁判庭,審理執行程序中涉及實體權利的重大事實和法律爭議……

如何做大司法救助金的“蛋糕”?各地法院也在不斷探索。

甘肅省嘉峪關市城區人民法院推行“法院+保險”聯動,2018年7月28日,與法院簽署合作協議的保險公司爲30起案件的35名困難申請人發放救助金近35萬元,爲甘肅首例保險救助理賠案圓滿畫上句號。

法者,治之端也。完善執行立法,才能爲解決執行難提供充分法治保障。

近年來,一些人大代表呼籲儘快出臺強制執行法,將執行程序、執行措施、被執行人義務、協助執行人範圍、責任等具體化,完善頂層設計,鞏固執行成果。2018年,強制執行法已明確列入全國人大立法規劃。

最高法有關部門負責人說,2018年,全國法院執行幹警不分晝夜、無懼寒暑、不畏艱難,紮紮實實辦好每一起執行案件,確保讓人民羣衆真真切切感受到“基本解決執行難”的顯著成效。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