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來到四月,秋招告一段落,春招過去一半,今年又將有834萬大學生迎來“史上最難就業”畢業季。雖然不想潑冷水,但是——2019屆應屆生中,沒拿到offer的人佔54.4%,相當於近466萬人!

每年畢業季,一個亙古不變的問題總是能引發熱議:

『畢業之後到底去大公司還是小公司?』

衆所周知,每年的名企校招總是“戰況慘烈”,幾乎是成千上萬人過獨木橋的情狀。當然,大學生們對於BigName企業的『仰慕』無可厚非——

假設你同時收到阿里巴巴和一家10個人小公司的offer,我相信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會選擇阿里。

如果有人要擡槓,說那10個人小公司是初創時期的小米,你能收到雷軍的親自邀請,那你也就不會問這樣的問題。

會計生畢業後去大公司還是小公司?

關於這個話題,不少“過來人”都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奧威醬

如果都收到offer,建議大公司,因爲第一份工作的平臺很重要,以後如果要跳槽,從高平臺跳槽好跳。

@不忘初心007

@maybeejustin

大公司會用大量的成本跟資源培養你,允許你犯錯,甚至爲你作爲新生犯的錯誤買單,爲你成長提供足夠的資源。

這麼看來,大家似乎都更青睞制度完善的大公司,不過,也有人對此進行了更細緻的剖析。

@隔壁老蘇

看專業,比如會計,大公司剛進去一般都是出納,如果不輪崗真的對後續沒啥發展。小公司一般一個人要負責很多事,學到的也多。不要說小公司不正規啥的,現在小公司都挺正規的,小公司有的手段大公司也用。小公司不是所謂的一個公司就十個人這種,最起碼要去一個制度齊全的公司。

從根本上來說,選擇大公司還是小公司無非就是選擇“平臺”還是“經歷”的問題。對於尚未涉足職場的大學生們來說,往往對兩者會產生一些誤解。

一、對大公司的一些誤解

1、有系統的培訓

由於制度完善,大公司能夠提供很多專業培訓,非常“鍛鍊人”。事實上,能夠提高的一般也只有特定領域,畢竟職場不是學校,即使提供培訓,也是和崗位緊密相關的內容,不太可能非常全面。要想提高技能,關鍵還是靠自己的積累。

2、薪資高、福利好

一般來說,大公司的崗位都是“一個蘿蔔一個坑”,晉升通常都比較緩慢,升職加薪都有其機制規定,真正薪資高的人多集中於管理階層。畢竟,80%的財富都掌握在20%的人手中。

3、公司牛逼=你牛逼

由於大公司通常都自帶平臺光環,因此也很容易讓其中的一些“小螺絲釘”生出自己也插上翅膀的錯覺。事實上,一旦你離開了這裏,牛逼的依然是這家公司,而不是你。

二、對小公司的一些誤解

1、行動靈活=制度好

因爲人員較少,小公司的流程模式等方面往往更爲靈活,應變速度較快。但靈活未必代表好事,可能僅僅是因爲迷茫,沒有固定業務模式的初創公司往往都是在摸着石頭過河。

2、事情多=挑戰多

有人說,小公司接觸的事情多,挑戰自然也更多。其實未必。從業務方面來說,大公司的事情必然更多,挑戰也更大。要知道,當小公司還在尋找客戶的時候,大公司或許已經在和五百強客戶對接了。

無論在哪,真正的“名企”是你自己

只能說,不管小公司還是大公司,都各有利弊。高頓職業發展中心的Helen表示,無論去哪個平臺,關鍵不能人云亦云,自己心裏要有一杆秤,問問自己什麼是最重要的?薪資福利、成長空間,還是三觀文化,可以在心裏排一個序,方便酌情選擇。她還提到,我們除了要思考企業能爲你帶來什麼之外,也要想想自己能爲企業帶來什麼。

進入名企並不是職業成長的最佳通道,更不是唯一通道,最重要的依然是提升自身專業技能,加強溝通,積累人脈,只要你足夠厲害,自然會有企業爲你敞開大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