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聲驚雷!這家巨頭剛剛大裁員50%

又一家手機廠商捲入危機。

4月2日,金立智能手機微博稱:對金立工業園的部分員工通過協商解除勞動合同,並提供“N+1”的賠償方案;未來,金立工業園將保留50%左右的員工繼續生產,保證生產線的正常運轉。

這印證了金立確實深陷債務危機,要裁員50%自救。

公開報道顯示,金立手機自去年底出現資金鍊斷裂問題,債務超過百億元。

對,就是馮小剛、余文樂、劉濤、薛之謙們有代言的金立手機。

休假、停工、裁員……“無工可開”

而據“界面”報道,在4月2日晚金立發佈聲明之後,4月3日金立東莞工業廠區裏貼出了新告示:“目前公司舉步維艱,爲了適應突然出現的情況變化,公司決定臨時安排一部分同事停工放假4個月。”休假時間從4月3日起算,直到8月2日結束。

這意味着,在接下來的4個月時間裏,部分員工已是“無工可開”

金衆電子下發的放假通知,圖片來源:界面

在3月,《財經》雜誌曾經報道稱,金立工業園將散夥,並已經開始遣散員工。報道還提到,工業園內的大部分員工仍處於“放假”停工狀態,幾家分公司拿到的訂單也很少。

一位知情人士告訴界面記者,金立目前已經把工業園內的所有研發人員基本裁掉,只剩下產線的員工和部分售後員工,不過對於海外業務的員工,金立還保留着。

虎嗅採訪了一位前金立員工,她表示一月是金立最動盪的時期,熟絡的同事大部分都已離職或是正準備離職,並且就像曾經的樂視一樣,金立的經歷對於他們接下來的求職也產生了負面影響。

漩渦中的金立

在本次50%的裁員之前,金立的資金鍊危機早已暴露。

從2017年底開始,金立就已出現現金流喫緊、供應鏈擠兌的資金週轉困難,還有董事長劉立榮個人的股權被凍結,金立旗下的一系列資產也傳出了被抵押的消息。

2018年以來,金立手機繼續曝出公司股權遭凍結,供應商斷貨的消息。深圳和上海等地的多家供應商對金立提出了訴訟,劉立榮持有的多家金立公司和關聯公司股權遭遇法院凍結;還有媒體報道稱,已有不少中小供應鏈廠商在2018年1月上旬開始到金立總部要債,部分廠商稱欠款期限已經達到半年以上。

在天眼查上查詢,深圳市金立通信設備有限公司的法律訴訟多達64起,最新的開庭公告顯示,金立系5家公司和金立老闆劉立榮以及董事何大兵被告上法庭。

歐菲科技的一則回覆深交所問詢函顯示,截至2018年2月6日,公司對金立的應收賬款餘額爲6.26億元,因金立資金鍊緊張,應收賬款已經逾期兩月以上

維科精華更是因爲金立拖欠貨款,有可能因此被實行退市風險警示。今年1月27日維科精華公告表示,由於“公司子公司維科電池存在涉及訴訟的應收貨款8409.99萬元,可能導致公司2017年度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仍爲負值”。

推新品,但市場反響平淡

金立東莞市大嶺山鎮湖畔工業園,相當冷清。圖片來源:界面

東莞是華爲、OPPO、金立等智能手機生產的大本營,OPPO、VIVO華爲等手機代理門店隨處可見,但金立店卻難覓蹤影。據南都記者走訪,就連莞城西城樓附近唯一一家金立手機代理門店,也在上個月轉讓,變爲一家正在裝修的飲品店。

金立手機質量其實不差。據某店銷售員介紹,“金立手機電池的續航能力沒話說”,在不充電情況下,金立M 7可以堅持半個月。只是金立的廣告量和知名度還是不如OPPO、VIVO。

不是沒嘗試出新。

2017年,金立手機一口氣推出了8款全面屏手機,並主攻線下。有業內人士表示,這樣的打法使得產品線混亂。旭日大數據研究總監李春麗表示,這幾款新機功能定位重複,差異不大,在向年輕時尚的品牌定位轉型上,很難拼得過OPPO和VIVO。

“金立的廣告投放和產品線十分類似,都是‘廣撒網’,但這種不計成本的玩法根本不適合現在的手機市場。金立的定位本來偏商務,只盯準商務人羣其實能做得不錯。但它步子邁得太大了。”某業內人士分析。

都是娛樂營銷的鍋?

金立資金鍊危機,被認爲是營銷費用過高,手機銷售又出現下滑。

1月30日,劉立榮在接受《證券時報》採訪時表示,金立資金鍊問題爆發的主要原因是2016年和2017年營銷費用和投資費用投入超限。2016至2017年,金立營銷費用投入60多億元,近3年對外投資費用30多億元,兩項費用接近100億元。

2016年至2017年,金立先後邀請馮小剛、余文樂、徐帆、薛之謙、劉濤、柯潔等擔任品牌代言人;

還邀請《人民的名義》中達康書記的扮演者吳剛擔任“首席安全體驗官”。

馮小剛、余文樂還專門爲其拍攝電影級廣告《手機芯戰》。

綜藝方面,金立在近兩年曾冠名的節目達12個。

金立的資金鍊斷裂非常突然。金立給外界的一貫印象都是“我們很有錢”,但砸了大錢的營銷沒能轉化成銷量,就成了“打腫臉充胖子”

根據第三方數據,2016年金立手機出貨量4500萬臺左右,2017年則只有2600萬臺左右。這與2017年初劉立榮的國內目標銷量保底3000萬臺,挑戰3800萬臺相差甚遠。

圖片來源:奧一網

來自Counterpoint的數據顯示,2017年第三季度全球僅有爲數不多的幾家手機廠商的單臺利潤大於2美元,其中提到了蘋果、三星、華爲等,但並不包括金立。也就是說,金立手機每臺的利潤不到人民幣十幾元。

想要薄利多銷,但在“多銷”不成的現實下,最終導致盈利堪憂。

金立還能活下去嗎?

2018年,手機行業並不樂觀。

如今智能手機市場已現疲態,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佈的《2018年2月國內手機市場運行分析報告》顯示,2018年 2月國內手機市場的總出貨量爲 1812.2萬部,同比下降了38.7%;4G手機的出貨量爲1753.4萬部,同比下降了37%達到了近些年跌幅之最。從全球市場來看,智能手機行業也處於增速大幅放緩甚至下滑的態勢。

資本市場也對手機行業今年的發展情勢進行了投票。最近一段時間,歐菲科技、藍思科技、信威通信等手機零配件供應商股價表現都非常的低迷,跌幅較大。

信威通信近期股價走勢

這種市場大環境下,金立要想翻身難上加難。此前有報道稱,金立手機的經營方式將發生巨大變化。金立以後只做 ODM 代工,品牌會保留,但不會再生產自有品牌的手機。

“變成代工廠還是很有可能的。”虎嗅網聯繫到的前金立員工表示。

“至少能活下去。”

21財聞匯綜合自:中國基金報(chinafundnews,作者:江右)、界面、奧一網、南方都市報(記者:史曉然,實習生:李芷琪)、虎嗅網(huxiu_com)、藍鯨TMT等

21財聞匯近期好文

我們其它小夥伴

21早新聞ID:News-21長按並識別關注

21早新聞:專注財經領域,爲您提供兼具速度、深度和廣度,同時有熱度、態度和銳度的財經資訊,致力於提升您的財富價值。21金融圈ID:jrquan21長按並識別關注

21金融圈:在這裏,讓你深入瞭解本源,助你理解金融本質,擁有金融化思維,併成爲金融圈成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