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诗词大会今晚总决赛:命题专家谢琰讲给孩子的诗词课

诗词是最优美的汉语

是最生动的国学

中国诗词大会命题组专家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谢琰

1年100讲

精讲小学教材100首古诗文

讲诗讲人讲故事

谈天说地 析文论艺

大学标准 小学趣味

既重知识 又重审美

区分阶段 伴随成长

音频选自《中国诗词大会命题专家谢琰精讲100首 课本里的古诗词》

看到这门课程的名字,大朋友、小盆友们估计会有三个疑问:

学习古诗词,到底为了什么?

古诗词那么多,你们讲哪些?

很多人在讲古诗词,你们怎么讲?

那么,我们就单刀直入,请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研究所副教授、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命题专家谢琰博士来聊聊,为什么要学古诗词,怎么读懂古诗词。

主讲人 谢琰博士

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研究所副教授,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命题组专家。

长期从事古诗词研究与教学工作,“新派唱诗”发起人。

我认为自己的教育理念中最核心的就是‘树人’。我不希望自己成为学生心灵的导师、知识的教诲者,因为这样的位置对一个老师可能只是暂时的,我更注重如何让学生活得不媚俗,引导学生树立起自己的文化主心骨与人格主心骨。

文化主心骨,是有民族文化立场,能不去媚别的国家的‘俗’;人格主心骨,是具备符合道德和个人发展规律的立场,不去媚别人的‘俗’。有了这两个主心骨,学生就能自己立起来,这远比我讲授文学知识、灌输价值理念有意义的多。

——

学生眼中的谢琰老师:

把唐宋诗词讲得很文艺,很唯美,深入浅出,信手拈来。其他艺术与诗词的贯通,将文字之无声无形化为音乐之起伏,绘画之点染,好钦佩小谢的艺术修养啊,气场很强大。老师啊,还有那么多专题没讲呢,好可惜啊,你再开一个学期的唐宋诗词研究吧,我们都想听的,什么晏小山啊,秦少游啊,李后主啊,姜白石啊,都讲了吧~~~

旁征博引,幽默风趣,有自己独到的解读,展现了不同的维面!很好。

知识渊博,谈吐潇洒自如,讲课深入浅出,幽默却不油滑,谢琰老师实在是男神啊!!

身上有古代中国文人的正气儒雅,又兼有现代人的创新思维,兼容并包,能接纳很多东西,对唐诗感觉敏锐,有自己的看法,重视方法和观点的传授,给予新的成体系的视角。

教风独特,兼有中国旧式之严谨踏实亦有新式之活泼有趣; 循循善诱,善于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重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所提到的要求我都一一记下,受益匪浅,一生严守。

学习古诗词,到底为了什么?

有人说,学习古诗词是为了写诗,当大文豪。然而,读了未必会写,写了未必会好,好了未必会有人看,有人看未必你会坚持,当你坚持不下去的时候你又不屑于做别的。于是你可能一事无成。

有人说,学习古诗词是因为你是中国人,就得读古诗,写繁体字,不许过圣诞节。于是你终究变成一个奇怪的人,而且并没有才华。

有人说,学习古诗词是为了老师,为了课堂,为了考试。于是你变成一个麻木的人,而且很快就会把背过的诗词都忘却。

有人说,学习古诗词是因为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火了,“别人家的孩子”都在读古诗词,万一哪天古诗词变成奥数呢?也有加分呢?于是你变得很累很累,而且像讨厌奥数一样讨厌古诗词。

有人说,想那么多干嘛,学诗词不就是为了提高文化素养吗!恭喜你答对了。然而,学历史、学哲学、学地理、读小说、看电影、听音乐,难道就不提高文化素养吗?于是,你终究还是不知道为什么要学诗词。

我们认为,学习古诗词主要有两个目的:

第一,通过最优质的语言去认识美。对于美的事物,大家可以看、听、闻、触、想,也可以用绘画、摄影、音乐等艺术形式予以表达。相对来说,语言是最综合的表达方式,它既有形象性,也有音乐性,可以灵动,也可以静穆,可以揭明,也可以暗示。

世界上一切文化中,最优质、最美好的语言一定出现在诗歌里大家学习古诗词,就能学习到最优质、最美好的汉语。

古诗词就像一只神奇的鼠标,大家点击它,就会联通古往今来那么多诗人的心灵;借助他们博大而敏感的心灵、多姿多彩的语言,大家可以感受到无穷无尽的美,进而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更多的美。

比如大家读过“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就会在池塘边逗留、观察;

读过“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想去内蒙草原骑马、眺望;读过“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才会在别人只想着吃遍成都美食的时候,跑到武侯祠去凭吊、瞻仰;读过“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才会在遇见世界上一切瀑布的时候,不至于只会叫着“哇塞”、“oh my god”。

第二,用一种特殊方式去学习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古代中国,无论老幼,无论尊卑,只要是有文化的人,几乎都会写诗。

诗词不仅仅是文人墨客吟风弄月的奢侈艺术,它更重要的价值,在于用一种优美易懂的形式,用一种亲切自然的态度,用一种无孔不入的眼光和笔触,来记录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

对于当代中国人而言,诗词就是认知、学习传统文化的一扇窗口,一种捷径。

比如读“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就可了解成都的地理与交通;读“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既能了解金陵城,也能了解六朝贵族;读“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便知道古人如何过春节;读“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便知道古人如何体察圣人心境、如何享受道义学问的快乐。

古诗词那么多,我们讲哪些?

对于古诗词,大家常有一种误解:读的多,背的多,尤其是读过、背过一些相对偏僻、生疏的诗词,就是本事。换句话说,似乎“诗词储备量”越大,就具有越高的诗词修养。

去年“中国诗词大会”北京赛区的海选现场,有这样一位选手:他抱着一垛书进来,往桌上一放,说这里面的诗词我全会背,您随便抽背!评委问他:《春江花月夜》这样的长诗,也能背吗?他说可以,于是马上开始背。

评委打断他说:我不想听你背,我想问你一个问题,这首诗到底写了哪几个部分的内容?每个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他居然完全语塞,呆呆地站立了大约五分钟,就是一个字也说不出来。大家想想,这是不是很可怕?一首如此著名的诗,他能倒背如流,但是居然对诗歌意蕴的理解,如此生疏、麻木!

咱们不要取笑他,应该以此为鉴,反省自己。些最常见、背得最熟的古诗词,大家真的理解吗?这次诗词里所包含的知识,大家真的了解吗?

比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明明是“床前”,是在卧室里,怎么会“疑是地上霜”?谁在冬天看见自己床前有白霜啊?有的话,你也冻成冰棍了。

那么李白为什么要写出这样一句不符合常理的比喻句呢?

再比如,“日照香炉生紫烟”,“紫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有紫色的烟?再比如,“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唐朝人真的会喝葡萄酒吗?中国人什么时候开始喝葡萄酒的?

又比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为什么王昌龄要向“洛阳亲友”强调自己心灵纯洁?你给家里人发短信说:你们放心,我现在心地可善良、可纯洁了。会这样吗?你不怕家里人担心你脑子坏了?另外,“冰心玉壶”这个比喻是王昌龄最先想出来的吗?

同样的道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些名句都是作者一拍脑袋想出来的吗?还有,写《泊船瓜洲》的王安石,到底是什么样的心情?

写“欲把西湖比西子”的苏轼,到底为什么来杭州当官?白居易写“半江瑟瑟半江红”、“露似真珠月似弓”,这么重复,这么啰嗦,为什么我这样写就会被老师骂?崔颢的《黄鹤楼》为什么能让李白都自愧不如?像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

有个词叫“灯下黑”。越是常见的诗词,越是倒背如流的诗词,大家就越容易对其产生“审美疲劳”和“认知疲劳”,既认识不到美,也错过了很多知识。

更要命的事实是:大家感到“疲劳”的这些诗词,恰恰是整个中国古代诗词中最优美、最基础的部分。如果对这部分诗词,草率学习,轻率对待,就急于去学习字数更多、难度更大的作品,结果只能是“欲速则不达”

因此,孩子们、家长们、老师们,都应该高度重视那些最常见的诗词,力求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和思考习惯,才有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诗词达人”。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以最新的“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古诗词篇目为主体,兼顾人教、苏教、北师大等出版社以往出版的权威小学语文教材,同时适当从初中语文教材以及课外读物中遴选作品,最终选定100首古诗词。

也就是说,我们的古诗词课程是紧密配合小学生的课堂学习而量身定制的,对于小学生应该掌握的古诗词基本实现了“全覆盖”。我们希望,将小学语文教材里的古诗词作品,讲出大学水准、大学气象。

很多人在讲古诗词,我们怎么讲?

第一,大学标准,小学趣味。我们讲解诗词,以大学教学标准来要求自己,保证知识的准确、思想的端正、审美的纯正。我们给小学生讲的所有内容,如果放在大学课堂上讲,也不会有任何愧色。

同时,我们又力图揣摩小学生的认知兴趣和审美心理,贴近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生活,尽量用活泼、风趣的方式来讲授。

第二,既重知识,又重审美。我们讲解诗词,既不愿讲成纯粹的“诗歌欣赏”,一味煽情,内容空洞;也不想把诗词当做文化资料看待,讲成枯燥的文化教育、道德教育。

我们希望兼顾诗词的审美特色与知识功能一方面将诗词所涉及的历史背景、人物关系、地理知识、生活常识、哲理道义都讲清楚、讲细致、讲踏实,另一方面抓住诗词中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风格特征、情感线索等诸多因素,细致阐发,发掘奥秘,让孩子们真真切切体会到诗词的美,为之感动,因之奋发。

第三,灵活拓展,奉送彩蛋。对于不同诗词,我们有不同讲法。每一讲,都根据当下这首诗词的特点量身定制。讲题目,讲作者,讲字词,讲故事,讲自然,讲历史,讲人物,谈天说地,析文论艺,一切皆有可能。

更重要的是,每一讲都不会拘泥于当下诗词,还会适当进行引申、拓展,讲解其他诗词进行比较,这样就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大家觉得不过瘾,还可以期待“片尾彩蛋”。有些适合歌唱的诗词,我们会提供吟唱音频,教小朋友们唱诗。

第四,区分阶段,伴随成长我们根据中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惯例,将100首古诗词分成三个阶段。诗词的难易度,从易到难。讲解的深浅度,从浅到深。大家可以根据孩子年龄和认知水平,灵活选取不同阶段进行学习。

当然,我们也考虑到孩子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巨大张力和可能性,所以我们可以保证:讲解最简单的诗词,也会有一定深度;讲解最难的诗词,也会保持平易近人。

精讲100首古诗词 课程大纲

三阶段

启蒙阶(1-2年级) 25首

成长阶(3-4年级) 30首

提高阶(5-7年级) 45首

《中国诗词大会命题专家谢琰精讲100首 课本里的古诗词》部分大纲

中国诗词大会命题组专家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谢琰

1年100讲

精讲小学教材100首古诗文

讲诗讲人讲故事

谈天说地 析文论艺

大学标准 小学趣味

既重知识 又重审美

区分阶段 伴随成长

原价¥199元 三人拼团¥99元

文章原创|版权所有|转发请注出处

责任编辑:蔡若葵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拼团详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