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映界影像藝術館新年首場活動,用攝影追溯傳統更探究未來!

IG館長王驊 將此場研討定義爲“傳統工藝在當代影像中的運用”,2019年1月13日午後,將有由著名攝影評論家 顧錚主持,邸晉軍、老太、沈忠海、楊智舒四位影像藝術家參與討論的陣容強大的研討會。

傳統與當代將在此刻碰撞交匯,新年午後,一次值得期待的研討盛會,同樣也期待您的加入!已開放旁聽報名通道,名額有限,報名請見文末!

研討會前夕,IG映界將陸續發佈 邸晉軍、老太、沈忠海、楊智舒四位影像藝術家的作品及介紹文章,敬請關注!

老太

獨立藝術家

一九六九年十二月出生於山東,現居上海

在哈爾濱、北京、上海等地多次作品展出

衆所周知藝術是相通的,我不斷地從繪畫、雕塑等藝術門類中吸取所需的養分,攝影是舶來品,我要把西方的東西變成中國的味道。

中國畫的寫意、潑墨的抽象表現手法一直影響着我,怎樣把中西觀念和技巧結合,進而創造出一個新的藝術形式,是一件孤獨寂寞而又備受煎熬的事情。

經過長時間的思考和尋找所需材料。覺得中國水墨繪畫的古法楮皮紙是值得嘗試的,如果能用楮皮紙顯像,來表現國畫的味道是很理想的載體,怎樣能讓楮皮紙顯像又是一個難題,經過上百次的試驗來尋找靈感和新的技法,最終得到了可行性的方案,於是在暗房裏直接在楮皮紙上,進行多次曝光、顯影、定影,以這種手法創造出既傳統又新穎的藝術形式,便形成了一種全新的、不可複製的、獨一無二的藝術風格。

暗室靈光記老太的影像

上世紀30年代,本雅明在《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一書中反覆提到了靈光,以尊崇藝術作品在此時此地的唯一性與偶然性,並喟嘆在機械複製的背景下,靈光即將消逝,無法挽留。而現在,八十多年過去,隨着科技的飛速發展,連機械複製的時代都成了泛黃的記憶,那麼,靈光是否還在?

我只能說,還在,只是越來越珍貴,至少我從老太的影像作品中,見到了稀有的“靈

老太一直強調,自己的作品是影像而非攝影

他認爲攝影只是他創作的表現手法之一,影像纔是他最終完成的藝術作品,而其中最關鍵、最獨特的環節,是在暗房中一步步實現的。

在幽暗的紅光下,老太耐心地控制顯影,多次曝光,並在玻璃板上用水墨潑灑暈染,或用實物疊加出各種肌理,再投射到紙面上,最終呈現出虛實相生、變幻無窮的藝術效果。儘管在成像之前,老太都會有心中的預期,但每個過程都極具偶然性,隨時可能激發新的靈感,憑着經驗去做,收穫的往往是驚喜,這使得每一幅作品都有唯一性,不可複製。每次創作的過程,更像是一次充滿奇趣的歷險,一次靈光的閃現。

在追尋靈光的路上,老太越走越遠,近年來,他擯棄了在傳統銀鹽相紙上成像的固有方式,選擇了一種更爲古老的材質-手工皮紙,經過反覆嘗試,他終於成功地用皮紙替代了銀鹽相紙,把作品的唯一性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手工皮紙的韌性強,適合在藥液中長期浸泡,而且纖維細膩,可以表現豐富的黑白層次,更重要的是,紙壽千年,使得作品可以世代流傳,僅此一點,已是其他材質都無可比擬了。

老太用暗房技術在皮紙上顯像成功,和一般在皮紙上噴墨打印的照片拉開了距離,跨越了影像與繪畫的界限,或許有一天,這將成爲影像發展史上的大事記。

靜觀老太的作品,都會感受到一種濃郁的東方氣質,這是作品的靈魂所在。攝影發端於西方,但從未停止對東方審美意趣的汲取,曾經風行歐美的畫意攝影便是一例明證。而在二十世紀的中國,以郎靜山爲代表的藝術家也在考慮將更多的東方情調植入影像。老太在前人探索的基礎上,尊重自己的內心感受,堅定地將東方美學進行到底,他的眼光彷彿戴了濾鏡,將強烈的光影和繽紛的色彩統統過濾,只保留物象的神韻,而大量的水墨渲染式的處理,使作品更具東方特質。禪意、枯寂、靈動、蒼茫、靜雅、淡泊⋯⋯這些境界,一直是老太的內心訴求,折射到作品上,無不散發着東方藝術的靈光

暗房創作,皮紙顯像,東方意趣,這三者構成了老太的影像世界,留給大家來欣賞、體悟與遐想的空間。願老太在追尋靈光的路上,走向光明。

嶽冬2018年重陽佳節于山東

老太 紙本銀鹽影像作品

《葵思》34.5cmx34.5cm

《花舞》34.5cmx34.5cm

《靈璧山》系列-0170cmx26cm

《靈璧山》系列-0270cmx26cm

《靈璧山》系列-0370cmx26cm

靈璧石-07

靈璧石-08

靈璧石-09

《木丘》39.5cmx39.5cm

《錦繡》39.2cmx37.2cm

遙遠的遠方的星夜206cmx102cm

遙遠的遠方的星夜(燈)206cmx102cm

秋之烈焰206cmx102cm

舞夜103.5cmx71cm

《晨之跳躍》系列-01-02

25.5cmX64.8cm

《秋之流動》系列-01-02

25.5cmX64.8cm

《舞動的風》系列-01

25.5cmX64.8cm

《知秌》系列-01

25.5cmX64.8cm

IG映界活動

“傳統工藝在當代影像中的運用”研討會

主講嘉賓

研討會主持:

顧錚

1959年生於上海,現爲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復旦大學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復旦大學視覺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1998年畢業於日本大阪府立大學人類文化研究科比較文化研究專業,獲學術博士學位。2017~18年度哈佛燕京訪問學者。

四位影像藝術家參與討論:

活動時間:

2019年1月13日 星期日 下午

14:00~16:00

請於13:30 簽到

地點:安福路 300號 IG映界影像藝術館

費用:

50元

(含IG Coffee飲品一杯)

拿鐵、美式等咖啡、茶、果汁任選

入場簽到時可支付寶、微信、或現金支付。

講座報名方式見文章底部

名額有限,請確定屆時可到場再報名;

多次報名不到場記錄,將取消報名資格;

IG後臺會嚴格根據搶報的時間順序統計報名成功人數。

講座現場注意事項

  • 請勿錄音、錄像
  • 請勿用單反和閃光燈頻繁拍照
  • 保持現場安靜

講座報名方式

提示:

本次活動只限IG會員可以報名

IG會員可以立刻報名

非會員需註冊會員後纔可報名

講座報名

1.添加IG映界影像藝術館

輸入微信公衆平臺的【微信號:IG300SH】

2.進入 IG映界影像藝術館公衆號

回覆:傳統工藝+您的姓名+您的手機號

即可報名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