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国家的正规军“绿营”已经不堪重用,而让大清曾经骄傲不已的八旗早已腐败,更是烂泥扶不上墙。咸丰帝这才不得已起用汉人,让他们在各地组织团练,正是这样的契机让湘军得以走向历史前台。

湘军取代绿营成为大清主力,除曾国藩会带兵外,还有一点不容忽视

那湘军为何就能打败太平军呢?有人说这是曾国藩会带兵,他的人格力量高尚湘军各级将领都愿意为他卖命。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也不完全对。任何一支军队,光谈高论,没有饭吃,无论是什么圣贤豪杰都撑不了几天,说到底,要想立足,首先就得饭管够,还得有饷银拿。

早在湘军创立之初,曾国藩就发现,绿营兵之所以腐败无能,关键的因素就是军饷太少。绿营步兵月饷为一两五钱银子,就这么点钱,连养家糊口都成问题,又何谈战斗力呢?

鉴于这种情况,曾国藩在办理团练之初就十分重视士兵的军饷问题,他根据当时的物价水平,确定了一个很高的标准,大致相当于绿营兵的三倍。而将领的收入就更为可观了:营官每月二百两,分统、统领带兵三千以上者,每月三百九十两,五千人以上者为五百二十两,万人以上者为六百五十两。要知道,当时一个普通百姓一年的生活费不过几两银子而已。

湘军取代绿营成为大清主力,除曾国藩会带兵外,还有一点不容忽视

对于这个军饷标准,就连曾国藩后来也承认过于丰厚,不过俗话说得好“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湘军的这个军饷标准一经发布,便得到了湖南农民的积极响应,报名参军者不计其数。当然了,曾国藩对招收士兵也是有标准的,只有那些朴实没有心机的人才有,至于那些兵油子们则是无法进入湘军的。

湘军士兵有了如此丰厚的饷银,自然也就没有了后顾之忧,操练起来也就上心,战斗力很快提高。同时,由于各级将领的收入大大提高,克扣军饷的这种传统的固疾在湘军中也没有发展的土壤,高收入随之带来就是相对的廉洁。

湘军取代绿营成为大清主力,除曾国藩会带兵外,还有一点不容忽视

其实,不管在任何朝代,为将者最能激励士兵的就是物质。尤其对于那些贫苦的湖南农民们来说,当一年的兵胜过种几年的地,在能保证养家糊口的情况下,可能还会因功得到提拨,这笔生意就是再质朴的人也能算的出来。因此,曾国藩的事业就在这些人的冲锋陷阵中建立起来了。

其后成立的淮军更是深得曾国藩的精髓,李鸿章在这方面青出于蓝,比老师曾国藩更加注重实际利益。淮军最初的十一位营官,大都出身地主阶级、降将和土匪头子,他们投靠李鸿章的目的本来就是为了功名利禄,大道理对他们来说远远没有实实在在的物资更有吸引力。

因此,李鸿章充分发挥了曾国藩办湘军的这个特点,用更为优厚的利益吸引这些人,利用部下自私自利的思想,诱使他们为自己卖命。李鸿章曾说:“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利耳。我无利于人,谁肯助我?”

湘军取代绿营成为大清主力,除曾国藩会带兵外,还有一点不容忽视

淮军刚到上海的时候,衣衫褴褛,被各国列强和上海民众称为“乞丐”。李鸿章想尽了办法,利用各种渠道搜罗军饷,千方百计充实军力。短短数月,淮军旧貌换新颜,鸟枪换炮,不但吃喝不用愁,还装备了几个营的洋枪队。原先江苏巡抚手上那些“贪生怕死”的绿营兵,到了李鸿章这后,个个成了“勇士”。

淮军的优厚利益也深深影响这湘军将领,程学启和黄翼升本来是曾国藩临时借调给李鸿章的,可是随着淮军势力的壮大和曾国藩面临的形势危急,曾国藩屡次下令让李鸿章将此二人调回。李鸿章尽量拖延,而程学启和黄翼升则干脆拒绝听调。

湘军取代绿营成为大清主力,除曾国藩会带兵外,还有一点不容忽视

为此,曾国藩发了大火,对二人的行为要严加惩处。曾国藩何尝不知,他们之所以不愿回湘军,主要还是淮军中油水更大,最终在李鸿章的周旋下,事情还是不了了之。而这两人后来都为淮军立下了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正是应了那句古话:“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