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食品安全熱點十二:“職業打假”列入掃黑除惡名單 專家:惡意破壞市場環境偏離立法初衷

圖爲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名譽副理事長、中國農業大學特殊食品研究中心主任羅雲波發言。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張相成/攝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月3日訊(記者 劉瀟瀟 韓肖) 1月3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指導,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中國經濟網協辦的2018年食品安全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在北京舉行。對於近年來飽受爭議的“職業打假人”,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名譽副理事長、中國農業大學特殊食品研究中心主任羅雲波教授指出,惡意打假給破壞了市場經營環境,動搖消費信心,造成了社會資源的嚴重浪費。他建議嚴厲打擊惡意打假行爲,同時企業也應採取法律手段進行自我保護。

“職業打假人”備受爭議

2018年8月,深圳市發佈的《深圳市掃黑除惡專項鬥爭簡報(第53期)》中,批露該市搗毀了以敲詐勒索爲手段謀取不當利益的“職業索賠人”團伙。由此,以“職業打假被列掃黑除惡名單”爲題的報道持續發酵,事件引起飽受職業打假人襲擾的食品行業及社會廣泛的關注和討論。

中國經濟網輿情研究所監測數據顯示,2018年1月1日至11月30日共監測到相關紙媒報道44條,新聞網站文章142篇,移動端文章數 123篇,微信公衆號文章605篇,微博原發、轉發389條,論壇發帖25條。

2018食品安全熱點十二:“職業打假”列入掃黑除惡名單 專家:惡意破壞市場環境偏離立法初衷

從輿情話題趨勢圖可以看出,從2018年8月深圳搗毀 “職業索償人”黑惡團伙起,“職業打假人”成“掃黑除惡”對象便持續引發輿論熱議。

2018食品安全熱點十二:“職業打假”列入掃黑除惡名單 專家:惡意破壞市場環境偏離立法初衷

從事件地域聲量排行圖可以看出,北京、上海、福建、河南、天津等地區相關輿情熱度較高。

專家解讀:“知假買假”惡意破壞市場環境 偏離立法初衷

羅雲波指出,《食品安全法》及《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對食品生產、經營過程中的違法違規行爲作出賠償處罰的規定,其立法目的在於保障人民食品安全,維護正常的市場經營秩序。

2013年發佈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食品藥品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及相關指導案例中,將“知假買假人”視爲普通消費者,並對其請求賠償行爲予以支持。這一規定是在三聚氰胺奶粉等重大食品安全事件頻繁曝出,羣衆對食品安全問題反映強烈的大背景之下,給予特殊背景下的特殊政策考量。

然而,不法分子假借“打假”的旗號,實爲“職業索賠”,以法律賦予人民的權利爲自己牟利,以“知假買假”、“尋假買假”甚至“造假買假”等方式,採取敲詐勒索等犯罪手段向經營者索償,實際是偏離了立法的初衷。

此外,從近年的司法案例來看,主要問題集中在食品的“標籤瑕疵”和“標準作廢”等方面,大多不涉及食品安全。

衆所周知,惡意打假給社會和行業帶來了諸多危害。羅雲波指出,惡意打假破壞市場經營環境,動搖消費信心,造成了社會資源的嚴重浪費。特別指出的是, 職業打假團伙最顯著的特點是“知假買假”、唯牟利是圖,並不能有效提升食品行業的生產經營水平。

據羅雲波介紹,在當前的新階段,政府對惡意打假實施“零容忍”,開始從政策導向上對“職業打假”羣體進行約束,逐步遏制職業打假人的牟利性打假行爲。

專家建議:嚴厲打擊惡意打假行爲 企業採取法律手段自我保護

針對“知假買假”的行爲,羅雲波建議,爲了逐步遏制職業打假人的牟利性打假行爲,建議通過有針對性的司法解釋、指導性案例等形式給出更多的指導意見。從法理層面探討職業打假認定的合規性,從操作層面提高職業打假認定的可行性。同時,對消費者維護自身權益的打假行爲給予支持和援助。

他指出,食品生產經營企業面對職業索賠人的上門碰瓷,應以法律的手段保護自己,積極配合主管部門,通過法律途徑解決問題;同時,爲避免職業索賠人利用輿論導向的施壓,更應及時公開相關信息,回應公衆關切。採取“私了”的方式只會助長他們的氣焰,更加危害行業共同利益。

同時,羅雲波表示,有關“職業打假”的早期報道,部分媒體存在炒作行爲,而近年來惡意打假事件頻發,輿論導向有所轉變,報道愈發趨於客觀、理性。媒體作爲發佈事件消息的重要媒介,應客觀、準確地報道相關事件,樹立正確的輿論導向,引導消費者理性對待。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