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清明时节雨,滴滴相思泪 | 莱阳招远长岛等地烟台习俗要吃这些

清明时节雨,滴滴相思泪

清酒洒一杯,焚香祭先辈

清明,二十四节气的第四个节气。

是我国唯一一个即是节气,

又是节日的日子。

今年的清明时间是

2018年4月5日 星期四

农历戊戌年 二月廿

清明节

清明节的名称与天气物候特点有关。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

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

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

是祭祀和扫墓的日子。

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

距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

受汉族文化的影响,

中国的满族、壮族、侗族、苗族等民族

也有过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

其后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

扫墓祭祖、踏青郊游

是清明节的基本主题。

《淮南子天文训》有:

“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

《岁时百问》则有: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有清爽明洁之意,

这个时节天气清澈明朗,

北方降雨开始增加。

清明农事

农谚有:

“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疑”、

“清明时节麦长三节”,

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小麦即将孕穗,

油菜已经盛开,

东北、西北地区的小麦也进入拔节期。

清明物候

一侯,桐始华。此时桐树开始开花。

二侯,田鼠化为鴽(ru)。

田鼠因烈阳之气渐盛而躲回洞穴,

喜爱阳气的鴽鸟开始出来活动。

田鼠为至阴之物,鴽鸟为至阳之物。

田鼠化为鴽,

意指阴气潜藏而阳气渐盛。

三侯,虹始现。

虹为阴阳交会之气,

纯阴纯阳则无,若云薄漏日,

日穿雨影,则虹见。

清明节与寒食节

清明由节气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

据记载与寒食节有关。

寒食节是中国古代较早的节日,

传说是在春秋时期

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

但是,从实际历史来看,

禁火、冷食

实际主要反映了中国改火习俗的遗迹。

寒食节期间的习俗,

主要有禁火、冷食和祭扫坆墓。

中国人对祭祀祖先十分重视。

到了秦汉时代,

祭扫坆墓的风气更盛。

到唐代,不论士人还是平民,

都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宗的仪式,

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

人们还常将扫墓延至清明。

宋元时期,

清明节逐渐取代寒食节的地位。

这不仅表现在扫墓祭祖等仪式多在清明举行,

就连寒食节原有的风俗活动

如冷食、蹴鞠、荡秋千等,

也都被清明节收纳了。

由于寒食节和清明节合而为一的关系,

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惯。

如胶东吃鸡蛋和冷饽饽,

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

上海地区清明节吃青团等等风俗各异。

清明节与上巳节

清明节还吸收了另外一个节日

──上巳节的内容。

上巳节古时在三月初三举行,

主要风俗是踏青、

祓禊(fuxi)(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

反映了人们经过一个沉闷的冬天后

急需精神调整的心理需要。

晋陆机有诗:

“迟迟木春日,天气柔且嘉。

元吉隆初巳,濯秽游黄河。”

就是当时人们在上巳节

祓禊、踏青的生动写照。

大约从唐代开始,

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

也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

在哀悼祖先之余,

顺道骋足于青青原野,

也算节哀自动转换心情的一种调剂方式吧。

也因此,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为踏青节。

融合了两个古老节日精华的清明节,

终于在宋元时期

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

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节等活动

相融合的传统节日。

清明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除了禁火、扫墓,

还有踏青、放风筝、荡秋千、蹴鞠、

插柳等等一系列活动。

相传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

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

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来锻炼身体。

· 荡秋千

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

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

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

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

再拴上彩带做成。

后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

四月清明,春回大地,

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 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

每逢清明时节,

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

便剪断牵线,

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

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

给自己带来好运。

· 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

其习俗由来已久。

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头百姓,

都要在这一节日祭拜先人亡魂。

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和去世的亲人,

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死者的思念之情。清

明祭祀的方式或项目各地有所不同,

常见的做法有两部分内容组成:

一是整修坟墓,二是挂烧纸钱、供奉祭品。

· 插柳

关于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种传说。

最古老的传说,

是说为了纪念教民稼穑耕作的祖师神农氏,

后来由此发展出祈求长寿的意蕴。

再晚点的传说与介子推有关。

据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时,

发现介子推死前曾经靠过的老柳树死而复活,

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

更晚点的传说是唐太宗给大臣柳圈,

以示赐福驱疫 。

烟台习俗

清明节除扫墓祭祖外,

烟台的食俗也是丰富多彩的。

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惯,

比如胶东有的地方

当天要吃冷鸡蛋冷煎饼卷菜

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

据说不这样的话就会遭冰雹。

“春燕”

是烟台很多地方清明必吃的食品。

清明节这一天,

胶东人会发面做各种各样造型的燕子,

如“双燕齐飞”、“老燕背雏燕”等。

巧手主妇做出的面燕精巧剔透,

黑胡椒粒做眼睛,

红色染料点染嘴巴和尾巴,

看起来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从燕的姿态乃至燕的尾巴都很讲究,

而且要蒸上好几锅,

不仅自家人吃,还要送亲朋好友。

清明早晨要吃鸡蛋,

“鸡”、“吉”字谐音,

鸡又报晓司晨,

清明节早晨吃鸡蛋,

有图吉利、祈愿健康的意思。

“五谷粥”

清明节前夕将麦子或高粱米脱皮,

与少量玉米粒、黄豆、花生米、

大枣、杏仁等放入盆里,

煮8-10个小时,之后下锅添水,

文火煮到粘稠就好。

一家老少围坐吃面燕、鸡蛋,

祈盼五谷丰登的好年景。

清明诗词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唐.杜牧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清明》宋.黄庭坚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清明》宋. 高翥

芳原绿野恣行时,春入遥山碧四围。

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郊行即事》宋.程颢

六曲阑干偎碧树,

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

谁把钿筝移玉柱,

穿帘海燕惊飞去。

满眼游丝兼落絮,

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

浓睡觉来慵不语,

惊残好梦无寻处。

——《鹊踏枝·六曲阑干偎碧树》唐. 冯延巳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清明夜》唐. 白居易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清明即事》唐. 孟浩然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

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

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宋. 欧阳修

时霎清明,载花不过西园路。

嫩阴绿树。正是春留处。

燕子重来,往事东流去。

征衫贮。旧寒一缕。泪湿风帘絮。

——《点绛唇·时霎清明》宋. 吴文英

今日清明节,园林胜事偏。

晴风吹柳絮,新火起厨烟。

杜草开三径,文章忆二贤。

几时能命驾,对酒落花前。

——《清明日园林寄友人》唐. 贾岛

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

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

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

——《长安清明》唐. 韦庄

朝作轻寒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

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

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

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

——《壬戌清明作》清. 屈大均

清明,我们追思永逝的亲人。

人生永远没有如果,

请珍惜所拥有的。

别忘带家人去郊野踏青,

去看看这生机绽放的春天。

清明烟台周边游必看!市内和省内景点小长假优惠都在这了

综合自:谁最中国、国粹美尚、烟台日报、网络

你可能还想看这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