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3月29日踏進保和村起,隊長羅小軍與隊員許威、肖亦文開啓了“保和村時光”。

這是湖南省政協辦公廳新派出的一支扶貧工作隊。羅小軍是省政協機關後勤服務中心副主任,許威和肖亦文分別是省政協民宗委和研究室幹部。

保和村是繼塘代村之後,省政協辦公廳在邵陽縣駐村幫扶的第二站,開展新一輪爲期3年的扶貧工作。

位於羅城鄉的保和村,地處偏遠,在邵陽、衡陽、永州交界地帶,交通不便,全村面積6.5平方公里,共有784戶3228人,其中貧困戶有188戶、824人,是一個深度貧困村。

從三角嶺俯瞰保和村全貌。

“按照計劃,邵陽縣作爲國家級貧困縣,要在2019年實現脫貧,此次駐村幫扶保和村是重點攻堅、啃硬骨頭。”羅小軍說,188戶貧困戶中的73戶已脫貧,後續還需繼續鞏固穩定;115戶尚未脫貧戶,貧困程度深,脫貧難度大。

進村第一天,扶貧工作隊3人就在村裏住下,喫完晚飯便入戶走訪村民。隊員們的感受是,保和村的貧困戶自力更生能力弱,村裏的道路、飲水等基礎設施存在短板,與脫貧考覈硬指標存在差距。

比如,村裏雖通了自來水,但供水得不到保證,村民用水仍需依靠村內的水井。

村裏的一眼水井。

保和村周家組全組村民的共用廁所。

一家貧困戶的房屋。

這樣的住房條件,在村裏還算不上最差的。

一位多年後回村的貧困戶臨時居住的房子一角。

70歲老人煮了一點白米飯,沒有菜,這讓隊員們看了很難受。

一大片水田只種一季水稻,扶貧工作隊思考着如何充分利用。

保和學校共有9名教師,其中4人是代課老師,且年齡在50歲以上;僅有一臺辦公電腦,經常死機;配有電教室、音樂室,卻無人會使用,落滿了灰塵。

因病、因殘致貧的情況在保和村都存在。

但在羅小軍看來,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缺技術,產業基礎薄弱,基本都是不成規模地種植水稻、花生等。

保和村裏有一個由四五人組成的養豬合作社,年出欄生豬200餘頭,僅銷售至周邊鄉鎮,但已經是村裏最大的產業了。

“近期生豬價格下跌,平均每頭虧損200元。合作社的生豬達到出欄標準卻不敢出,村民着急得很。”羅小軍說。

進村這幾天來,扶貧工作隊基本上白天走訪、瞭解情況,晚上開會、學習政策,直至凌晨。

扶貧工作隊在貧困戶家中瞭解情況。

每晚,扶貧工作隊學習政策文件,召開工作例會。

邊走邊看,邊思考邊商量,扶貧工作隊初步形成了“三步走”計劃:

一是對照脫貧考覈的硬性指標,逐項查找短板和差距,作爲開展工作的着力點和抓手;

二是發展產業,把產業作爲管基礎管長遠的根本性脫貧保障,目前已對接的項目有養殖奶羊,發展有機農業;

三是落實一戶一策,充分挖掘貧困戶自身的潛力,推動貧困戶與省政協機關、省政協委員結對幫扶。

END

文|湘聲報記者 程琴怡

圖|扶貧工作隊提供

責編|李 戎

美編|李麗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