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龍樂豪,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長征系列運載火箭高級顧問,率領團隊成功研製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型火箭,耄耋之年依然堅守航天第一線。”在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看來,正是依靠國家“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中國航天才實現了“一代人幹成了幾代人的事”的壯舉。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基層蹲點調研】

嫦娥奔月、夸父追日、萬戶飛天……自古以來,中國人就用口耳相傳的傳說和典故,訴說着對深邃而神祕的太空的嚮往。

1956年10月,我國第一個導彈研究機構——國防部五院成立,標誌着中國航天事業的創建,錢學森任院長;

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悠揚的《東方紅》樂曲在浩瀚太空奏響,宣告中國進入航天時代;

2003年10月15日,楊利偉搭乘“神舟五號”飛船成功往返太空,遙遠太空第一次迎來中國人;

2007年10月24日,中國首顆月球探測器“嫦娥一號”準確入軌,實現了中華民族千年奔月的夢想;

2016年9月15日,“天宮二號”發射成功,標誌着中國即將邁入空間站時代;

…………

從無人飛行到載人飛行、從空間出艙到交會對接、從單船飛行到組合體穩定運行……60餘載風雨兼程,是什麼力量讓中國航天彎道超車、跨越發展,在浩瀚太空成就了一段波瀾壯闊的東方傳奇?

“一代人幹成了幾代人的事”

耀眼的火焰劃破夜的寂靜。2019年4月20日晚10時41分,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載着第44顆北斗導航衛星順利升空,完成了長三甲系列火箭的第100次發射——就在不久前,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完成了第300次發射。

回憶起火箭騰飛的震撼瞬間,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長征三號甲系列運載火箭總指揮岑拯感慨良多。據介紹,長征三號甲系列運載火箭已成功將嫦娥一號、嫦娥二號、嫦娥三號、嫦娥四號、嫦娥五號返回試驗器送入地月轉移軌道,是我國目前高軌道發射次數最多、成功率最高的火箭系列。

連戰連捷,靠的正是社會主義中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

“從2015年開始,由於衛星組網、各國一攬子工程數量增多,火箭發射進入一個高密度發射期,工作強度非常大。”岑拯介紹,爲了服務高密度設計、生產和發射的現實需求,長三甲系列火箭研製團隊確立了以發射計劃爲主線,技術、進度、質量全面支撐的整體框架。爲使這一系列運載火箭的總體技術性能達到一流,相關領域、單位設計人員通力協作、攻堅克難,在繼承長征三號運載火箭成熟技術的同時,採用了超過60%的新技術。在探月工程中,火箭實現了“零窗口”發射、“多窗口”發射、地月轉移軌道發射等技術突破,拓展了長征火箭的發射能力。

2019年2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會見嫦娥四號任務參研參試人員代表時指出:“這次嫦娥四號任務,堅持自主創新、協同創新、開放創新,實現人類航天器首次在月球背面巡視探測,率先在月背刻上了中國足跡,是探索建立新型舉國體制的又一生動實踐。”

航天工程從來都是“千人一枚箭,萬人一杆槍”。據瞭解,一次發射任務,直接參與研製的研究所、基地一級單位有110多個,配合單位多達上千家,涉及數十萬名科研工作者。西安的火箭發動機、天津的飛船太陽帆板、上海的推進器、四川的元器件……全國各地工廠生產的設備送至北京的總裝車間,齒輪咬合般的全國大協作匯聚成強大力量。

“實施這樣宏大的工程,沒有黨中央集中統攬,沒有全國大協作,是不可想象的。”在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看來,正是依靠國家“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中國航天才實現了“一代人幹成了幾代人的事”的壯舉。

“把大國重器掌握在自己手裏”

在航天人眼中,“四個一代”是我國航天事業創新發展的一大法寶,即“探索一代、預研一代、研製一代、生產一代”。“探索一代像種子,預研一代是莊稼,研製一代是鍋裏的飯,生產一代是碗裏喫的。沒有種子,一切都無從談起。”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趙玲形象地描述。

2006年前後,爲適應航天戰略需求,我國決定研製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征七號。時任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院長王永志態度明確:長征七號要符合無毒無污染的現代環保理念。這意味着長征七號必須配備大推力新燃料發動機。“心臟”一換,“全身”皆動,隨之而來的是電氣系統、增壓輸送系統等各個方面的改變。

與以往不同,設計和裝配沒有一張圖紙,團隊開創性地採用三維手段,打造了我國第一枚數字化火箭。僅初樣研製階段就進行了1600多項實驗,大型地面實驗有360多項。“尖端技術絕對不可能從國外直接拿來,想要真正在國際社會擁有不可替代的一席之地,必須堅持自力更生、自主創新。”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長征七號運載火箭總指揮王小軍說。

航天工程的安全可靠性是質量管理核心。爲此,航天人創造性地提出“雙歸零”,即技術歸零和管理歸零。針對發生的質量問題,前者從技術上按定位準確、機理清楚、問題復現、措施有效、舉一反三的要求逐項落實,後者從管理上按過程清楚、責任明確、措施落實、嚴肅處理、完善規章的要求逐項落實,最終形成歸零報告和相關文件。

長征三號甲系列運載火箭百發百中的背後,正是“雙歸零”管理的生動實踐。1996年,長三乙火箭首飛遭遇重大失利,火箭起飛22秒後撞在附近的山頭上,星箭俱毀。面對挫折,中國航天人重整旗鼓,短時間內完成了12類122項試驗,提出44項256條改進措施,確保了後續飛行試驗成功。憑藉可靠性高的優勢,長三甲系列火箭在國際發射市場上牢牢佔據一席之地,截至2018年12月,先後承擔16次國際商業發射任務。

如今,以“雙歸零”爲基礎形成的“航天質量問題歸零管理”已成爲航天領域的國際標準。“這是我國首次將具有中國特色的航天管理最佳實踐推向國際,探索向國際輸出質量管理標準的重要成果,彰顯了中國航天的軟實力。”在針對中國航天科技集團進行的一次自主創新專題調研中,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高國力如此評價。

“一切爲了祖國,一切爲了成功”

偉大事業孕育偉大精神,偉大精神推動偉大事業。航天傳統精神、“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共同成爲激勵一代代航天人努力前行的初心偉力。

這初心偉力,體現在航天人愛國奉獻的動人樂章裏——

“天是羅帳地是牀,安家山溝紮營房,三塊石頭架口鍋,土豆白菜下乾糧。”這句流傳至今的順口溜,生動反映了老一輩航天人白手起家、戰天鬥地的場景。在參與我國新一代航天發射場建設時,工程師周湘虎因長期疲勞和強光刺激,左眼失明,右眼視力只有0.04。手術後他立即重返工地,和戰友們繼續搭建長征五號、長征七號兩型運載火箭的發射塔。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龍樂豪,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長征系列運載火箭高級顧問,率領團隊成功研製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型火箭,耄耋之年依然堅守航天第一線;姜傑,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長征三號甲系列運載火箭總設計師,這個外表瘦弱的女強人將自己的絕大部分時間都用於研討方案、參加試驗,用她自己的話說,“都沒有時間去生病”;魏文舉,普通技術工人,在火箭發射出現故障的危急關頭,兩次衝進殘存劇毒燃料的火箭貯箱排除故障,最後壯烈犧牲。

這初心偉力,體現在航天青年才俊的接續奮鬥中——

據統計,長征五號研製團隊的平均年齡不到33歲,卻先後突破247項關鍵技術,實現我國運載火箭從3.35米直徑向5米直徑的轉折性跨越。長征五號的成功首飛,標誌着我國運載火箭運載能力進入國際先進行列,是我國邁向航天強國的關鍵一步。

人才之於航天正如磚瓦之於高樓。在龍樂豪心中,最自豪的事情莫過於中國的航天隊伍很年輕。以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爲例,主要研製團隊平均年齡35歲,45歲以下的型號總設計師或總工程師佔11%,型號研製核心團隊35歲以下的青年比例超過43%,並逐漸成長爲型號領導。“別看他們年輕,他們既傳承了紅軍長征精神,又傳承了一代代航天人創造的航天精神,這就是最大的戰鬥力。”岑拯說。

從東方紅一號到嫦娥四號,幾十年中,中國航天的面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而始終不變的,是中國航天人的初心。一代代航天人視祖國的航天事業爲生命,將“一切爲了祖國,一切爲了成功”鐫刻在浩瀚的太空。

(本報記者 崔興毅 張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