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電視劇《最美的青春》正在各大頻道如火如荼地播出。該部電視劇以幾代塞罕壩造林人的真實事蹟爲原型,講述了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初,以馮程、覃雪梅爲代表的來自全國18個省市林業大中專的畢業生,與以承德圍場林業幹部職工爲骨幹的369人組成開荒隊伍,積極響應祖國號召的故事。

  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時光裏,第一代塞罕壩造林人不畏惡劣的環境,無私地奉獻青春與生命,與大自然勇敢抗爭,建設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海”,也創造了“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最美的青春》真實還原了塞罕壩造林的真實面貌,爲觀衆重現了老一代塞罕壩造林人的英勇奮鬥史。

  從第一代塞罕壩人的艱辛奮鬥,到現在第三代塞罕壩人的拼搏發展,遼闊美麗的塞罕壩上,記錄下了每一代青年的昂揚鬥志,以及他們對於林海的嚮往。當時的塞罕壩條件惡劣,第一代造林人甘做“風沙野人”,用自己的青春鑄成“綠色屏風”。老一輩育林人青春的模樣,是熱血澆築的詩歌,是奮鬥成就的壯舉,是“塞罕壩精神”的茁壯成長。

  《最美的青春》中,馮程、覃雪梅等人在逆境中成長,在建設中奉獻力量。他們不斷踐行綠色發展觀,用科學種植法促進生態環境與經濟的同步增長,既保護了綠水青山,又發展了金山銀山,完成了從物質拓荒到精神拓荒的鉅變。每一位堅守者都在夢想與現實、放棄與前行中掙扎過,但爲還塞罕壩一片綠洲,他們頑強不屈,執着前行,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難關,終爲塞罕壩披上綠色的外衣。他們用青春書寫了綠色傳奇,用一生踐行着荒漠裏的綠色守望者誓言,帶給觀衆的不僅是心理上的感動,更是靈魂上的淨化與啓迪。

  “爲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爲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這句話是貫穿馮程這個人物始終的核心要素。“塞罕壩是美麗的高嶺的意思,我要讓這裏恢復百年前的風光”,望着黃沙狂卷的一片荒漠,馮程被驚呆了,繼而發誓“不種活樹,就不下壩”。三年獨自在壩上的生活,讓他如同野人一般,卻給了他很多安全感,“鬍子和頭髮還能幫我擋擋風”,幾位女同學瞞着他幫他剃鬍子剪髮後,他大發雷霆。

  其實,能不能種活樹,是不是愛這片土地,並不是靠不剪頭髮、不剃鬍子、不下壩決定的。這是馮程在大學生們上壩後,與他們慢慢相處才懂得的道理——造林從來不是一個人的事情,而是集體努力的結果。

  這雖然是一部主旋律劇集,卻擺脫了高高在上的說教姿態,體現出平易近人的貼近性。感人至深的故事敘事會抖包袱、有起有伏,人物形象塑造的不是高大全,而是多面而生動。當人性遭到考驗時,每個人都漸漸顯露出真實的自我,但正是這種坦誠相見,才讓他們得以成爲患難見真情的夥伴,爲完成彼此一生的事業——植樹造林打下堅實基礎。“假如我是一隻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最美的青春》明顯帶有倡導綠色環保的主題,劇集充滿現實主義筆觸。故事性滿滿,從衝突不斷到同心協力,壩上種樹十八人之間的愛情、友情、工作競爭帶來合力推動着拓荒精神的彰顯,讓他們在植樹的過程中刺痛、鼓舞、開悟,更讓青春綻放出多彩的夢想,自然也吸引了年輕觀衆的眼光。

  (文/李雷 燕趙都市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