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山灰下的千年古城現身,來南越王博物館看這場古羅馬祕事男性詩人半胸像。

龐貝是一座2000年前的古羅馬城市,建城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6世紀初。公元79年8月23日至24日,位於龐貝城北部的維蘇威火山毀滅性噴發,火山灰和火山礫雨形成了厚達5米的覆蓋層,將這座富庶的海港小城建築廢墟和窒息而死的龐貝人掩埋,凝成了一幅末日圖景。

直到1748年,人們纔開始了對龐貝古城的發掘,期間發現了一塊刻着“POMPEIA”的石碑,才得以確定“龐貝”的名稱。1864年,意大利考古學家菲奧雷利(G. Fiorelli)設計將石膏灌入火山灰中遺骸形成的空腔,將龐貝市民面對死亡的剎那形態保存下來。

而後,邁烏利(A.Maiuri)首次對公元79年地面以下進行系統發掘,出土了較早階段的遺存。重見天日的龐貝古城,吸引了整個歐洲乃至世界的目光,並於1997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直至今日,對龐貝的發掘工作仍未停止。

火山灰下的千年古城現身,來南越王博物館看這場古羅馬祕事戲劇人物的面部浮雕。火山灰下的千年古城現身,來南越王博物館看這場古羅馬祕事一個龐貝家庭裏的私人浴缸。

本次展出的精品文物,將從建築技術、宗教信仰、繪畫裝飾、飲食習慣、社會風俗等多個方面,重現古龐貝人的日常生活,多維度重建龐貝城的昔日繁華。

展覽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便是還原了龐貝的私人住宅,龐貝人生活的核心圍繞着住宅展開。這些住宅臨街而建,住宅中以門廳爲中心區,有主人洽談生意和會見訪客的會客廳,是婦女進行紡線織布等活動的地方,祭祀神邸的區域,還有廚房、衛生間和餐廳。

龐貝人慣於烹飪的韭菜、香菜、薄荷、茴香等植物,他們的食物除了無花果和南瓜這兩種龐貝最著名的農產品,應當還有面包作爲主食。從住宅中使用的青銅燈具、玻璃器皿、來通杯等物品,以及富人們佩戴的項鍊、手鍊、耳環等首飾可窺見龐貝作爲古羅馬貿易中心的富貴奢華。龐貝人的社交生活,則更多地在議事廣場、公共浴室、圓形劇場等場地進行。

龐貝的藝術集中體現建築物上的繪畫遺存。龐貝城的許多建築由凝灰岩建造,外面敷有厚厚的灰泥,龐貝人在剛剛塗好灰泥的牆壁表面上,趁着灰泥尚溼的時候用水彩上色,石膏固化形成的灰泥可以保持牆壁上顏色的持久性。壁畫題材廣泛,通常與房屋的實際用途相結合,如龐貝最東端的圓形露天劇場以表演場景的相關繪畫裝飾觀衆席高臺,而餐廳的牆壁繪有宴會和熱情招待主題的裝飾畫。

除了壁畫,展覽還展出了多件大體量的雕像,健美有力的海神尼普頓雕像、美麗優雅的歷史女神克利俄雕像、清新靈動的年輕的法翁雕像等,爲觀衆展示了西方古典雕塑藝術之美。

火山灰下的千年古城現身,來南越王博物館看這場古羅馬祕事燒焦的核桃。火山灰下的千年古城現身,來南越王博物館看這場古羅馬祕事燒焦的麪包。

本次展覽的主旨爲通過還原城市景觀和建築中的實物,來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龐貝的日常生活和文化生活。爲最大限度地還原龐貝古城的自然風情、建築特色和住宅內景,展覽大量運用多媒體技術和視頻影像,令觀衆身臨其境。對於龐貝人生活中最重要的區域——住宅中庭,展覽藉助光雕投影技術,在牆上重構出缺失的裝飾,力求本色展現日常生活用品,讓觀衆感受龐貝古城日常生活的中心。

而中庭還展示了模擬維蘇威火山噴發的烈焰及火山礫、煙霧的場景。從平靜安寧到災難瞬間的轉換,燒焦的食物、掙扎逃生的人體石膏模型等展品的陳列,造成強烈的視覺衝擊。

在龐貝末日的救援工作中殉職的古羅馬著名學者、海軍艦隊司令普林尼在他的名著《博物志》中,記載了中國絲綢運銷羅馬的情形:“……織成錦繡文綺,販運至羅馬。富豪貴族之婦女,裁成衣服,光輝奪目。”早在龐貝古城尚未湮沒之時,古老的漢帝國已經由絲綢之路與羅馬帝國實現了聯繫,遊客也可從這次展覽中感受同期中西古國的文化的對比。

火山灰下的千年古城現身,來南越王博物館看這場古羅馬祕事穿白棉布的年輕女人石膏像,這是一件現代澆鑄的石膏模型,取自因火山噴發而致死並被掩埋的女性的屍體殘腔。

採寫:南都記者 董曉妍 尹來 實習生 梁嘉慧 通訊員 史林花

攝影:南都記者 譚慶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