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是李渊一直以来都疏远猜忌他,裴寂于是乘机说:“刘文静的才能谋略确实在众人之上,但生性猜忌阴险,忿不顾难,现已显露。”李纲、萧瑀都认为刘文静不是谋反,秦王李世民也认为刘文静在起义之初,先定非常之策,事后才告知裴寂,等到平定了京师,二人地位和待遇悬殊,所以认为刘文静只是有不满情绪,并无谋反之心,极力想保全他。

唐代第一功臣刘文静为何惨死

刘文静(568年-619年),字肇仁,为人器宇轩昂,文韬武略,富有智谋。祖父曾为石州(山西离石)刺史,父亲在隋朝时站没,被赠上仪同三司(从三品)。

在隋朝末年,刘文静被任命为晋阳令(山西太原),归太原留守李渊节制,同晋阳宫监裴寂一起辅佐李渊。一次交谈中,刘文静认为李渊是一个胸怀大志的人才,于是两个便开始了频繁的交往。等到他见到李渊儿子李世民的时候,他觉得李世民的气度跟历代的君王很相似,他对李家父子俩特别看重。后来,因为他与李密的关系被关了起来,李世民去牢中看他,在牢中他们进行了交谈,他们两个对话一拍即合,随后便开始筹备暗中起义的事情,准备伺机而动。

不久,李渊手下高君雅被突厥打败,李渊因此被抓。李世民让刘文静与裴寂去劝说李渊,并暗中备战,正赶上李渊获释而止。李世民又让刘文静伪造炀帝敕命,说要征兵去讨伐辽东,于是民心大乱,想反的人越来越多。刘文静趁机对裴寂说:“公岂不闻‘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乎?何乃推延,自贻祸衅?宜早劝唐公,以时举义。”又威胁裴寂说:“且公为宫监,而以宫人侍客,公死可尔,何误唐公也?”裴寂大为恐惧,于是便劝李渊早日发兵。

李渊于是在晋阳起兵反隋,建大将军府,以刘文静为军司马。刘文静劝改旗帜以彰义举,又请连结突厥,李渊都采纳了。并派遣刘文静出使突厥,始毕可汗曰:“唐公起事,今欲何为?”文静曰:“皇帝废冢嫡,传位后主,致斯祸乱。唐公国之懿戚,不忍坐观成败,故起义军,欲黜不当立者。愿与可汗兵马同入京师,人众土地入唐公,财帛金宝入突厥。”始毕可汗大喜,马上派遣将军康鞘利率领500人,跟随文静而至,又献马2000千匹。1李渊高兴,对刘文静说:“非公善辞,何以致此?”其后又率军在潼关击败隋将屈突通部将桑显和,又乘胜追击,生擒屈突通。攻下长安后,转大丞相府司马,进授光禄大夫,封鲁国公。后李渊称帝,拜纳言。

薛举进攻泾州,刘文静以元帅府长史和司马殷开山出战,大败而还,被除名。后又从秦王征讨薛举,因功恢复了官爵和封邑,拜民部尚书、领陕东道行台左仆射。武德二年(619),随秦王镇守长春宫。

刘文静自以为才能远超过裴寂,又屡立军功,而裴寂只是因为和李渊是旧交,地位反而在他之上,心中不平。每次廷议,就故意和裴寂作对,两人于是产生了隔阂。刘文静有一次和其弟通直散骑常侍刘文起宴饮时,酒后怨言,拔刀击柱,说:“一定要杀了裴寂!”后来刘文静有个爱妾失宠,就把此事告诉了其兄,妾兄遂上告刘文静谋反。李渊让裴寂和萧瑀审讯他。刘文静说:“起义之初,我为司马,估计与长史地位相当。如今裴寂已官至仆射,居于甲第,赏赐无数。而我的官爵赏赐和众人无异。东征西讨,家口无托,确实有不满之心。”高祖李渊听后,对群臣说:“刘文静此言,反心甚明。”李纲、萧瑀都认为刘文静不是谋反,秦王李世民也认为刘文静在起义之初,先定非常之策,事后才告知裴寂,等到平定了京师,二人地位和待遇悬殊,所以认为刘文静只是有不满情绪,并无谋反之心,极力想保全他。但是李渊一直以来都疏远猜忌他,裴寂于是乘机说:“刘文静的才能谋略确实在众人之上,但生性猜忌阴险,忿不顾难,现已显露。当今天下未定,外有劲敌,今若赦之,必留后患。”李渊竟听信其言,杀了刘文静及其弟刘文起,并抄没了他的家产。刘文静临刑之前,拍着胸口长叹道:“‘高鸟尽,良弓藏。’果非虚言啊!”时年52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