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茶旅融合发展 安居乐业生活——名山区万古乡红草新村村民的新村新生活

早上采茶,上午10时开始经营农家饭馆,晚上10时关门……从2016年开始,名山区万古乡红草新村“乡村农家菜”老板沈朝华、徐孟琼夫妇就开始了规律的生活。“以前,春节没过完就出去打工,有时候除夕当天还在回家的路上,一家人聚少离多。”8月17日,徐孟琼回想起当年打工的经历,有倒不完的苦水。

近年来,万古乡为了让村民学会一技之长,开设了茶叶种植、厨师、猕猴桃种植等培训班,村民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到培训班学习。“村民学到了手艺,不用出门便可挣到钱。”万古乡乡长陈文彬说,随着技能不断提高,村民外出务工的人数越来越少。

沈朝华在计算当天营业额

茶园饭馆两不误

过上安稳幸福生活

茶叶种植一直是沈朝华一家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以前采摘完春季茶叶,10月份之后没有茶叶采摘,他家的经济收入便没了着落。

“那时候,我们大家就约着出去打工,全国各地跑,一年下来不仅没有挣到钱,也没有照顾到家人。”沈朝华说。

在红草新村建设中,沈朝华一家选择了一栋三人户的房子,建成之后便搬进了红草新村居住。“在茶叶管护上,我们采用传统生产方式,经济效益较低。”沈朝华说,为了让大家掌握到先进的生产、种植技术,提高经济效益,村里专门邀请了一些专家来开讲座,给村民传授知识和经验,并在专家的现场指导下,学习科学种植、茶园管理技术。

搬进红草新村之后,沈朝华和妻子商量,开起了“乡村农家菜”饭馆,从此沈朝华的主业是种茶,副业是饭馆服务员兼掌柜。

每天早上6点刚过,沈朝华便开始在茶园中忙碌,茶叶采摘、管护、卖茶等工作基本落在了他的身上。

“我们每天都很早出门,10点左右我就要回到饭馆准备,负责接待、掌勺工作。”徐孟琼说,他和沈朝华的分工非常明确。

洗菜、洗碗、打扫卫生……在饭馆里,沈朝华算是一个合格的小工。“我不掌勺,我的妻子是大厨,我是打杂的。”每当有熟人进饭馆吃饭,沈朝华总会这样介绍自己。

红草新村自管委主任代绍成介绍,通过技能培训之后,在红草新村,像沈朝华夫妇这样,利用自家房子开起饭馆、超市,同时管理茶园,过上安稳生活的村民还有很多。

“大家学到了一技之长,不仅把自家茶园管理好了,还利用茶乡旅游发展起了副业,基本实现了安居乐业梦。”代绍成说。

成立协会+技能培训

管理规范 游客欢喜

走进红草新村,一排排自行车整齐地摆放在路边,一间间商铺前面打扫得干干净净。

沿着中国至美茶园绿道一路前行,沿途的茶家乐、特色风情餐饮店、家庭茶场成为游客的好去处。“依托中国至美茶园绿道和红草新村,全乡开办茶家乐、乡村风情特色餐饮店19家,家庭茶场31处,茶楼7家,观光自行车租赁16家,便民超市5家,酒吧1家,并建成综合服务中心,初步形成茶乡特色旅游新业态。”陈文彬说。

商家多了,如何规范管理,避免恶性竞争?

“我们现在实行统一管理,整个市场秩序更加规范,并且还节省了不少人力。”代绍成说,最初由于没有形成新村统一管理模式,暴露出许多问题。

为了进一步规范观光自行车租赁市场,在新村自管委的支持下,成立了租赁协会。“把16家分成8个组,每天只需要一个组值班,负责放车、收车等管理工作。”代绍成说,通过协会管理,不仅解决了观光自行车租赁恶性竞争的问题,还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人力成本。

此外,万古乡依托农民夜校,牢牢把握“让群众学有所获、学有所用”教学目的,注重实用技能培养和人才输出,聘请有资质的老师开展教学,为合格学员颁发技能证书,全乡已有46人取得手工茶制作证书,43人取得厨师证书。

“通过培训颁发证书,进一步规范服务标准和提高厨艺,让游客真正感受到物有所值。”沈朝华说,通过规范管理之后,到饭馆消费的游客每天都有好几桌,收入基本稳定。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周代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