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聞大理周城村扎染歷史悠久,而且都是家庭手工作坊式的傳承,對這樣的具民族特色的民間藝術形式一直心心念念不已,終於來了!咱這就走進大理的白族人家,去體驗他們的平常生活吧。

走進白族院子,迎面就是一片片染就的以藍底白花爲主的各色布料,晾曬在陽光下。

傳統的白族人家建築,院落安靜,採光很好,院子裏種滿各種樹木花草,房檐廊下牆面都是白底藍花的圖案。

屋檐下掛着的一串串玉米,也叫苞谷。濃濃的生活氣息,溫暖又親切。

院子裏,主人陪着孩子們在玩耍,小女孩的大眼睛明亮清澈,美羊羊的玩偶也是她的最愛。

八十多歲的老奶奶依然坐在院子裏穿針走線,這是白族扎染的工序之一。坐下來,細細瞭解,才知道這扎染必須先在白布上用粉筆畫出圖形,然後就像老奶奶一樣拿針線按圖縫紮成疙瘩狀,再放進染桶染缸裏浸染,或浸泡冷染,或溫煮熱染,經過一定時間浸染後再撈出晾曬,幹後再放進染缸再次浸染,反覆幾次,方纔大功告成。

因爲每人縫製的手工不一,浸染的程度也不同,所以最後染成的布料花紋顏色各不相同,帶有很自然的趣味和隨意的藝術性。這是染成的布料在準備晾曬。

美麗的扎染上的楓葉圖案,特別有水墨重彩的效果。說不定,中國畫的墨彩效果和白族民間扎染互相影響着,也未可知。

傳統的染桶,新的傳統“染布缸神”符覆蓋在舊的符貼上,扎染人家認爲符帖可以保佑他們每次的染制都能成功。

這就是白族人用來做染料的板藍根,還有寥藍、艾蒿等植物,都可以用來做染料。

古代流傳至今的手工紡織機器。

廂房裏操作檯堆放着林林總總的工具。

看起來很古樸笨拙的石臼、木盅等等工具。按照舊籍記載,白族扎染的主要步驟有畫刷圖案、絞扎、浸泡、染布、蒸煮、曬乾、拆線、漂洗、碾布等,其中主要有扎花、浸染兩道工序,技術關鍵是絞扎手法和染色技藝。染缸、染棒、曬架、石碾等是扎染的主要工具。

我們還動手玩了把縫扎手藝,因爲做完整個扎染成品需要3-4個小時,我們時間不夠,只能小做體驗就依依不捨的離開了。

後記:大理扎染扎染古稱"絞纈",是一種古老的紡織品染色技藝,非遺傳承項目。大理叫它爲疙瘩花布、疙瘩花。因主產地在大理,染布者大多是白族,故爾人們又把它叫做大理扎染、白族扎染。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周城村和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的大倉、廟街等地至今仍保留着這一傳統技藝,其中以周城白族的扎染業最爲著名,被文化部命名爲"民族扎染之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