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對耶路撒冷最後階段的進軍開啓,第一次十字軍被一種新的急迫感所左右。法蘭克人放棄了一切中途征服其他黎巴嫩、巴勒斯坦城市或港口的念頭,他們急切渴望完成通往聖城的朝聖之旅,卷甲倍道,長驅直入。驅動法蘭克人腳步的不僅僅是宗教熱情,還有戰略上的需要。一年前拉丁使節被派遣至大維齊阿夫達爾處令法蒂瑪的代表人物成爲遠征的盟友,回到這個春天(圍攻阿爾卡時期),與埃及的外交問題重新浮出了水面。時過境遷,利用遜尼派塞爾柱世界在凱爾波加兵敗安條克後的驚慌失措,1098年8月,阿夫達爾從突厥人手中奪回了耶路撒冷。這一變革打破了近東的力量平衡,促使十字軍貴族尋求通過領土交換的方式以外交手段從法蒂瑪王朝贖回聖城。然而埃及人斷然拒絕放棄耶路撒冷,談判宣告破裂。這導致法蘭克人在巴勒斯坦有了新的敵人並不得不與時間賽跑。在阿夫達爾能夠召集軍隊予以攔截或完善耶路撒冷的防禦之前,十字軍如今被迫以最快速度完成剩下的200英里朝聖之路。

當他們順着地中海海岸南下時,當地半獨立的穆斯林統治者自願與十字軍簽署短期停戰協議,有時甚至提供市場讓他們購買食物和補給,這緩解了行軍的困苦。這些埃米爾對十字軍在安條克和馬拉特贏得的兇殘無敵的名聲感到膽寒,因此樂意與之相安無事。在通過諸如提爾(Tyre)、阿卡(Acre)、凱撒里亞(Caesarea)等主要居民點時,法蘭克人僅遭到了輕微抵抗,併爲覓得了一條狹窄而不設防的海岸通道而感到如釋重負。五月末,遠征隊在阿爾蘇夫(Arsuf)轉向內陸,穿過平原,翻越了猶太山(Judean hills)。他們只在接近拉姆拉(Ramla,通往聖城路上的最後一座堡壘)時做短暫停留,卻發現它已被法蒂瑪王朝放棄。最終,在1099年6月7日,耶路撒冷進入了眼簾。一位同時代拉丁人如此描述道:“所有人都幸福地淚如泉湧,因爲他們距離魂牽夢繞的城市已近在咫尺,因爲他們曾爲之出生入死,歷經了千辛萬苦。”阿夫達爾的碌碌無爲令遠征軍南下黎巴嫩僅用了不足一月時間。

兵臨城下,咫尺天國——第一次十字軍對耶路撒冷的圍攻

十字軍兵臨耶路撒冷城下

第一次十字軍如今面臨着一個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攻克舉世公認的防禦最堅固的城市之一。即使在今天,現代擴張後的耶路撒冷依舊顯露出昔日的威儀,位於其中心的“舊城”由奧斯曼城牆環繞,與它11世紀的面貌頗爲相似。若從橄欖山向東望去,除去21世紀蕪雜忙亂的城區,1099年法蘭克人面前的偉大城市盡收眼底。

這座城市位於一塊高地上,被猶太山所隔離,東側、東南與西側環繞着深谷,其令人生畏的城牆周長2.5英里,高60英尺,厚達10英尺。實際上,對城市的攻擊只能從北部和西南部的平地上發起,然而這裏的城牆得到了第二道幕牆及一系列幹壕溝的加固。五座主要城門(均得到兩座塔樓的保護)穿過這一大體呈矩形的防禦系統。耶路撒冷還擁有兩處主要堡壘。在西北角矗立着“四方塔”( Quadrangular Tower),西側城牆的中部則是大衛塔(Tower of David)。一位拉丁編年史家形容這一可怕的堡壘說:“由融鉛密封的巨型方石建造,倘若補給充足,15或20人便可抵禦任何進攻。”

兵臨城下,咫尺天國——第一次十字軍對耶路撒冷的圍攻

第一次十字軍行軍路線圖

十字軍剛一抵達耶路撒冷,其領導層令人憂心的分裂便公開化了,他們的軍隊也一分爲二。自圍攻阿爾卡以來,圖盧茲的雷蒙德聲望已大不如前,他被諾曼底的羅貝爾拋棄,甚至維持南部法國人的忠誠都殊爲不易。雷蒙德將他尚存的軍隊部署在城市西南方的錫安山(Mount Zion)以威脅錫安門。與此同時,戰役的新領袖布永的戈弗雷移師城北,在四方塔與聖司提反門(St Stephen’s Gate)之間攻城。得益於阿努爾夫(他曾促成了聖矛名聲掃地)的支持,羅貝爾與坦克雷德加入了戈弗雷的陣營。從戰略上看,分兵之舉有它的好處——令耶路撒冷遭受兩路攻擊,但這是內訌的產物。

雪上加霜的是,法蘭克人難以進行對耶路撒冷長期的圍攻,與安條克如出一轍。漫長的城牆意味着憑藉捉襟見肘的人力,全面封鎖有如天方夜譚。更急迫的問題是時間。十字軍從黎巴嫩急行軍是一場巨大的賭博(如果這是必要的話),他們沒有肅清後方或建立可靠的補給網絡。他們現在距離最近的盟友也有數百英里之遙,幾乎被切斷了增援、補給和後路。他們始終明白阿夫達爾正全備戰,一心要增援聖城並擊潰基督徒的入侵。拉丁人近乎自殺的魯莽推進留給他們只有一個選項:在埃及軍隊到達前,擊破耶路撒冷城牆,殺入城中。

兵臨城下,咫尺天國——第一次十字軍對耶路撒冷的圍攻

中世紀時期的耶路撒冷地圖

在遠征最終而揪心的階段,法蘭克人能召集大約15000名久經沙場的士兵(其中包括約1300位騎士),但軍隊嚴重缺乏發動強攻所需的物資。他們面對的守軍規模無人知曉,但想必有數千之衆,其中確定包括由至少400埃及騎兵組成的精英部隊。耶路撒冷的法蒂瑪王朝總督伊夫蒂哈爾·達烏拉(Iftikhar ad-Daulah)此時正殫精竭慮地準備迎敵,他通過在周邊區域的水井投毒和砍伐樹木來堅壁清野,並放逐了大批城內東正教徒以預防內部的叛亂。6月13日,在十字軍抵達僅6天后,他們發動了一次場強攻,穆斯林做了頑強抵抗。眼下法蘭克人的軍械庫十分寒酸,僅擁有一具雲梯,但絕望與一位橄欖山附近徘徊的隱士的預言鼓舞他們放手一搏。實際上,坦克雷德領軍進攻西北角城牆,幾乎形成突破。成功升起他們唯一的雲梯後,拉丁軍隊迅速攀爬而上試圖登上牆頭,但第一個抓住胸牆的人很快被穆斯林用劍猛擊砍斷了手,強攻失敗了。

兵臨城下,咫尺天國——第一次十字軍對耶路撒冷的圍攻

今天的耶路撒冷老城

這一沮喪的逆轉令法蘭克貴族們醒悟過來,他們調整了自己的策略,決定在適當的武器裝備製造完畢前暫緩進攻。當忙碌的原料蒐集工作開啓時,十字軍開始感受到巴勒斯坦夏季的灼熱。至少目前爲止,食物並非主要擔心的因素,因爲從拉姆拉能運來穀物。由於周邊所有水井都遭到污染,基督徒被迫四處搜尋飲用水。一位法蘭克人相當悽慘地回憶道:“形勢如此嚴峻,以至於任何人攜帶罐裝污水進入營地也能開出高價,倘若有人想要獲得淨水,花費5或6便士也無法買到足夠一天的水量。此外,酒幾乎未被提及過。”一度某些窮人因飲用了被水蛭污染的沼澤水而死去。

對十字軍而言幸運的是,正當物資短缺開始愈演愈烈之時,援助隨着一羣不速之客到來了。6月中旬,一支由6艘船隻組成的熱那亞艦隊在雅法(距離耶路撒冷最近的一座地中海小型天然港口)下錨。船員中包含一批能工巧匠,他們帶來了一系列裝備(包括繩索、錘子、釘子、斧子、鶴嘴鋤)加入了對聖城的圍攻。與此同時,法蘭克貴族們利用當地基督徒的獻策找到了附近的一些樹林,很快開始用駱隊運輸起了木材。這兩項進展爲拉丁人扭轉了乾坤,使他們得以建造攻城器械。接下來的三週裏他們緊鑼密鼓地投身於建造攻城塔、投石機、攻城錘和雲梯,但也毫不放鬆對阿夫達爾援兵到來的警惕。此刻,在耶路撒冷城內,當伊夫蒂哈爾·達烏拉監督着收集材料用以打造自己的投石機並加固城牆、塔樓時,他對主公的馳援也是望眼欲穿。

兵臨城下,咫尺天國——第一次十字軍對耶路撒冷的圍攻

耶路撒冷雅法門

只有在採取野蠻手段打擊對方士氣時,守城者與圍城者纔會暫時停下他們的準備工作。在憤怒的十字軍眼前,木質十字架常常被拖上城牆,並用吐唾沫甚至撒尿的方式加以侮辱。在法蘭克人一方,他們則堅持將任何俘虜的穆斯林在耶路撒冷守軍的面前處決(通常是斬首)。在一段特別殘酷的插曲中十字軍將這一策略推向了極致。逮捕一名穆斯林間諜後,基督徒又一次試圖像昔日圍攻中對待其犧牲品那樣,將他拋射回城以震撼敵人。但根據一位同期拉丁人的記載,這次不幸的俘虜還活着:“他被放入了投石機,可它被其身軀的重量壓得過低無法將這可憐蟲拋得夠遠。他很快墜在城牆附近的尖銳石塊上,粉身碎骨,當即斃命。”

兵臨城下,咫尺天國——第一次十字軍對耶路撒冷的圍攻

耶路撒冷金門

7月初,隨着攻城武器的製造接近完工,法蘭克人得到消息說法蒂瑪王朝的援軍正在集結,速戰速決的需要變得越發急迫。在這搏命的時刻,神蹟再次鼓舞了士氣並賦予遠征一種神聖的使命感。一位普羅旺斯教士彼得·德西迪裏厄斯(Peter Desiderius)預言說倘若十字軍能首先齋戒三天,聖城將會一蹴而就。軍隊甚至忍受着棕櫚葉,圍繞城牆舉行了一場莊嚴、赤足的遊行,然而法蒂瑪王朝守軍對這場儀式嗤之以鼻,當十字軍隊伍進入射程後便傾瀉一陣陣箭雨。到了7月的第二個週末,隨着攻城器械的完備和精神上得到了宗教熱忱的洗禮,十字軍已準備好發起進攻。

兵臨城下,咫尺天國——第一次十字軍對耶路撒冷的圍攻

大馬士革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