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魚雷都是定深直航模式攻擊的,由於速度慢、命中率低,並且只能攻擊水面艦艇,對於水下的潛艇無法攻擊,加上戰後導彈的興起,魚雷逐漸失去了應有的位置。直到美國研發了MK-37,並在此基礎上研發了著名的MK-48(98年單價是350萬美金,而且想買還買不到),這使得世界各國在這個艱難的領域開始不斷競爭。簡單說,重型魚雷就是一艘袖珍加強版的潛艇,但是工況條件卻比常規潛艇要苛刻的多,比如最大速度要超過40節以上,甚至達到60節,潛深要超過1000米,體積只能5-8米,射程要超過40公里,噪音還要小,抗干擾能力要強。

將如此多的要求放在一枚小小的魚雷上,實在是太困難了,對於大部分辛辛苦苦可以製造潛艇的國家而言,如何將潛艇上大部分零部件小型化的微縮到重型魚雷上,那是有無數個難題需要攻克的。整體上需要一個國家有非常雄厚的工業基礎和技術能力。否則,你只能跟着別人的腳步慢慢仿製或者在別人重型魚雷的基礎上進行改制。

這個星球上能單獨研製重型魚雷的只有美俄中,其中美俄走在我們前面,我們也僅僅是進入21世紀才追上來的,之前我們也是悶着頭在家裏搞了十幾年才搞出來。至於其他目前擁有重型魚雷技術的國家不是聯合研製(德法意),就是用別的國家重型魚雷改進(日本就是用MK-48搞的)。

至於爲什麼重型魚雷那麼難搞,看下美國1962年攻關重型魚雷的費用也許就知道大概了,花了67億美金。首先魚雷使用的炸藥要求威力大、體積小,效能是一般炸藥的2倍;其次重型魚雷使用的“定深器”、螺旋槳都是要在1000米海深工作的,必須使用超級特種材料(比如鈹青銅)以及超級加工工藝才能完成;還有就是燃料設計,燃料選不好那是要死人的,著名的“庫爾斯克”沉沒就是因爲重型魚雷的燃料泄露造成,而之所以燃料會泄露,是因爲前蘇聯當時沒有更好的技術研發更安全的燃料,只好殘暴的選擇了性能極不穩定的氫氧燃料。沒有龐大雄厚的工業製造體系和尖端的科研能力,就是普通的中型也很難製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