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雪丽:上门见家长看到了前女友(外一章)

文/方长荣

【作者简介】方长荣,南京人,业余写作。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因工作关系来到安徽的宿州市,闲闻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大起义的首领,陈胜的故乡就在这里,顿起膜拜之心。在一个细雨绵绵的下午,便和两个朋友驱车前往,出了宿州城就是乡间小道,虽不宽敞却是柏油路,让人不解的是连路之上却不见相关指示牌,心里着实奇怪。陈胜吴广起义好歹也是历史上重大的事件,连教科书上都有他的传奇,咋就不被当地人重视呢?连路询问数人才至目的地。环顾左右哪见什么名胜古地,再问路边的大姐,她随手一指:就在前面,有个大门就是。机械性地回答,没有丝毫热情。

离大姐所指的方向不过五十米远,有个冷静而孤立的大门,四周竟没围墙,奇葩景点真是头回见着。门边两个柱子倒是古相,状如陕西的秦陵门登,不过,气势相差甚远,进门便是个长方形的碑台,上书“涉故台”三个鎏金大字,上面有排小字:中国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旧址。下口为立碑单位,并说明是省级保护单位。一时弄不明白“涉故台”究为何意,左右寻找说明牌或是介绍牌,指望能解心中疑团,可惜寻沥半天还是无果。见旁边有几位老太在打牌,便上前请教,没有所以然,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当年陈胜吴广就是在这里起的事,至于陈胜的故居她们除了摇头外就无下文。很是钦佩这里民风的纯朴,没有无中生有,也没有刻意而为,则是,景点同省级保护单位的水准相差实在甚远。

进门步行大约三十米左右,有一大型石雕气势争争,上面两个飒飒如生的人物,不说大家都能猜到,那就是陈胜和吴广。整条主干道大约有二百米,道路两边除了茂密的植被外,丛中掩着不少石碑,如果不注意肯定会错过,这些石碑很有不少年头,碑面已模糊不清,无法看清书写的内容。道路的尽头有个特大的土台,约有一米多高,花岗岩的台阶,令人惊奇的是在台阶上长有一棵怪异之树,斜生而成,树径有三十公分,主杆上满是疙瘩且十分坚硬,被人攀爬抚摸的油光闪亮,树旁立有石碑,上书“柘龙树”足见其树有奇,据说有上千年的历史。

拾阶而上便是个一览无阻的大平台,有不少长龄柏树沧桑可见,有口古井深不见底,井台的槽痕见证着悠久。古台上有八块石碑分成两排,前排为古碑,字迹模糊不清,而后排的石碑为今年清明节所立,称道的是后碑为前碑的复制品,书写之人竟是前碑的后人,游览名胜众多,如此独创,其意非凡。转游一圈游情难散,此景此情颇觉凄惨,想当年陈胜吴广起义是何等的威风和浓彩,想不到数千年之后竟然找不到一丝故忆,真可谓是遗憾至极。

经过一番认真查询,才知是孤陋寡闻而生疑,原来人家陈胜和吴广根本就不是大泽乡人,纯属过路人,他是河南人氏,其农民的身份倒是不假。他的惊天一反是由于秦朝暴政而起,当时的秦朝已至末期,除了暴政外还搞了几个众人皆知的世纪工程,弄得民不聊生。想想看当时全国人口不过二三千万,光是修建万里长城就是几百万人,还有那个劳民伤财的阿房宫和秦皇陵,几乎占去一半国人,所以全国到处尽显人荒。昏庸的朝廷到处强行征人征马,就是在这种背景下陈胜由农民变身为半民半兵,因他大脑极为灵活又善于投机,时间不长就混了个屯长,官位虽小但也能管领好几百号人。

一日,接到命令要他率领这班半民半兵的哥们去守边,还派了个将军来指挥,当部队行至宿州的大泽乡时,遇到罕见的连日暴雨,误了行程。那晨光的朝廷可不管什么天灾人祸,误时就杀你头,陈胜和吴广一合计,反正是个死,不如死个轰轰烈烈吧,两人便杀了将军,就在大泽乡洒身的破庙里,也就是今日所见的大土堆处揭竿而起,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大起义。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