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楊蔭榆,現在的人大都會立即想到她是一個被魯迅痛斥的迫害學生的反面人物,這已基本上成了大家的共識。而這共識是在魯迅那篇著名的《紀念劉和珍君》中形成的。在那篇文章中有這樣一段話:

"她的姓名第一次爲我所見,是在去年夏初楊蔭榆女士做女子師範大學校長,開除校中六個學生自治會職員的時候。其中的一個就是她;但是我不認識。直到後來,也許已經是劉百昭率領男女武將,強拖出校之後了,纔有人指着一個學生告訴我,說:這就是劉和珍。其時我才能將姓名和實體聯合起來,心中卻暗自詫異。我平素想,能夠不爲勢利所屈,反抗一廣有羽翼的校長的學生,無論如何,總該是有些桀驁鋒利的,但她卻常常微笑着,態度很溫和。待到偏安於宗帽衚衕,賃屋授課之後,她纔始來聽我的講義,於是見面的回數就較多了,也還是始終微笑着,態度很溫和。待到學校恢復舊觀,往日的教職員以爲責任已盡,準備陸續引退的時候,我才見她慮及母校前途,黯然至於泣下。此後似乎就不相見......"

楊蔭榆,是反面人物還是抗日烈士?

說起這個女人,在近代的中國,也算是一個有些不同尋常的人物。從小因爲沒有大姐長得漂亮而不受父母待見,長大出嫁了,丈夫竟然是一個低障,她沒有屈從於命運的安排,不顧當時社會的壓力克服重重障礙毅然離了婚,那年她才十八歲。此後,在二哥楊蔭杭的幫助下又去上學讀書去了,經過自己的努力,先在日本留學六年,後又去美國留學四年,獲得了教育學碩士的學位,這當在當時對中國的女性來說,可謂是屈指可數。

依靠自己的不懈的努力,不但自立了,而且還在社會上獲得了相當的地位,確實算是一個女強人了。就是由於這個傲人的資質,1924年,她當上了當時中國唯一一所女子師範大學——國立北京女子師範大學的校長,成爲了現代中國的第一位女大學校長。此時的她剛好四十歲,年富力強,又沒有家室的拖累,只要她能順應社會的大勢,在中國的學界一定會大有作爲。可惜的是,也許是她在外國待的時間太長了,也許是她本身的性格缺陷,竟然在當時自由民主風氣濃厚的中國學界竟然背道而馳地用獨裁粗暴的方式管理學校。理所當然地受到了學生們的強烈反抗。

楊蔭榆,是反面人物還是抗日烈士?

按說,作爲一個受過多年高等教育的人完全可以改弦更張,隨時而化,順應社會的潮流,作時代大潮的弄潮兒,也不是沒有可能,或者發現自己不適合做下去而明智地急流勇退,都未嘗不可,可惜的是這上策中策她都沒有走,而採取了下策——頑固不化,倒行逆施,在當時反動勢力的代表,教育總長章士釗的支持下,鎮壓學生的反抗,開除以劉和珍爲首的學生自治會的六名成員,後又勾結警察流氓毆打堅持自己合法權益的學生——就是上文所說的"劉百昭率領男女武將強拖......"並準備解散女子師範大學而重新成立女子大學。從而最終釀成了振動當時北京學界的"女師大風波"。她這愈演愈烈的導致矛盾越來越激化的不堪的舉措最終招致了以魯迅爲首的一大批深有正義感的北京學界名流的強烈不滿而站在學生的一方起而抗爭,從而最終導致了她的下臺並身敗名裂。可以說,這完全是她咎由自取。

此後的楊萌榆再也無顏在北京待下去了,只好灰溜溜地逃回蘇州,寄住在她二哥家裏。據她的侄女——楊絳先生在她的《回憶我的姑母》一文裏所說,在楊家,她也是一個不受大家歡迎的"有怪癖的"女人,也沒再談婚論嫁,平時和人來往也不多,閒暇時就在周圍的大學或中學裏教教書,以打發寂寞無聊的時光。

這樣十多年過去了,時間很快到了抗戰爆發時刻,她所居住的蘇州也很快被殘暴的日軍佔領,她的寧靜生活也隨之被打破,隨之她本人也爲此死亡。據楊絳先生《在回憶我的姑母》中一文所記:

"三姑母(那時)住在盤門,四鄰是小戶人家,都深受敵軍的蹂躪。據那裏的傳聞,三姑母不止一次跑去見日本軍官,責備他縱容部下姦淫擄掠。軍官就勒令他部下的兵退還他們從三姑母四鄰搶到的財物。街坊上的婦女怕日本兵挨戶找"花姑娘",都躲到三姑母家裏去。一九三八年一月一日,兩個日本兵到三姑母家去,不知用什麼話哄她出門,走到一座橋頂上,一個兵就向她開一槍,另一個就把她拋入河裏。他們發現三姑母還在游泳,就連發幾槍,見河水泛紅,才揚長而去。鄰近爲她造房子的一個木工把水裏撈出來的遺體入殮。棺木太薄,不管用,家屬領屍的時候,已不能更換棺材,也沒有現成的特大棺材可以套在外面,只好趕緊在棺外加釘一層厚厚的木板。"

從這段文字中可知:楊蔭榆是爲了保護當地百姓和日軍交涉而引起他們的忌恨而被槍殺的。按說她當時已是53歲的人了,況且還是一個柔弱的女人,無論如何是無力阻止日軍的暴行的,要知道當時正是1937和38年之交,稍微知道點中國歷史的人都知道,這時離她所居住的蘇州不遠的南京正在遭受日軍的暴力蹂躪,南京大屠殺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這時正是日軍最猖狂和冥頑不靈的時候,他們又怎會在乎一個無勇無背景的女人。

楊蔭榆,是反面人物還是抗日烈士?

楊蔭榆此舉,估計一是對日軍的殘暴缺乏瞭解,二是出於一個人的良知和知識分子的書生意氣,利用自己懂得日語的便利去和日軍交涉。日本軍官也許是不知道她的底細,見她氣度不凡且會日語(前文說過,她年輕時曾在日本留學六年),猜想她可能有背景,就給了她一定的面子約束了部下;也許是這個日本軍官還天良未泯,聽從了她抗議,約束了部下。但不管怎麼說,她的交涉還是起到了作用,所以,楊蔭榆此舉,無疑是義舉,壯舉,是值得讚頌的。但這無疑也遭到了日本下層士兵的忌恨,所以殘暴地殺害了她。總的說來,她是爲了保護老百姓的利益而死,說她是烈士也不爲過。

綜上所述,在楊蔭榆那不算太長的生命歷程中,有兩個令人矚目的節點,在前一個節點上,她作爲反面人物遭到了大家的唾罵和著名的魯迅的痛斥而揚名天下;而在她的生命的最後的時光,她又作爲一個反抗強暴保護弱小的正面英雄現身,而叫人刮目相看。蓋棺定論,無論如何都不妨叫人苛求。但現在卻有了矯枉過正的言論,認爲她後面有壯舉,所以前面魯迅對她的痛斥是不對的,更有別有用心者,反以此懷疑魯迅,說他當年反對楊蔭榆是別有用心。其實這大可不必,因爲當年的事與非都是明擺着的,是人,誰沒有犯過錯,有過壯舉的楊萌榆自然也不可避免,而通過模糊她這一點來反對魯迅更顯得可笑與可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