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季小軍童年時的記憶一一“橫塘邊的少年歲月”,讓人讀了很帶勁,恍惚之間,似乎真切地看到了少年成長過程中那些悠悠往事:水中摸螺螄,第一次“離家出走”,“借錢”交學費,在母親的班上,還有撿糖梗皮,這些看似碎的生活點滴,作者信手拈來,有時白描淡構、有時濃墨重彩,以飽沾感情之筆,描寫了兒時困難生活帶給季小軍的歡樂、單純和困惑,無意之中袒露了他面對生活時的那種達觀、熱情的性格走向。書中說到找工作、練口語、磨合諸事的一些感慨,都沒有季小軍給副總理當翻譯時出錯的事更讓人捏把汗,把“聾啞”翻成了“盲人”,副總理當場糾錯,這事“雖然過去好多年了,但當時感受到的壓力,我一直沒有忘記。

季小軍,名字很熟悉,卻從未與他晤面,只知道他是央視雙語主持人,會說一口流利的英語,還看過他主持的一場文藝節目。這一次偶然從他姐姐(我的中學同學)處得到一本他的新書《何必刻意》,起初不想看,因爲腦子裏對一些名人所謂的著作並不太恭維。後來,隨意翻了翻,以爲還可入目;再後來,就斷斷續續看完了,而且看了後有一種想說點什麼的衝動,於是就提筆記了下來。

稠州文萃丨俊義隨筆:何必刻意季小軍

其實,季小軍的父親就做過我的初中老師,又和他的姐姐季勝嵐同窗四載。

季老師稱得上多才多藝,不僅數學教得好,而且還兼我們的音樂老師。上數學課時我感到有些壓力,季老師“鐵面無私”的分數評判總讓人喘不上氣來;但音樂課就不同了,高大的季老師一反嚴肅的教師做派,自彈自唱,他那渾厚略帶沙啞的歌聲,會讓同學們興奮半天。

當時季老師一家五六口人住在教室緊聯的小房間裏,房間很擠;季小軍剛上小學,遠遠望見他戴着紅領巾的樣子,小哥倆一放學就拎着竹籃撿糖梗皮,因爲供應的柴油太貴,經常用柴草燒飯,門口的小爐竈燒出的煙會瀰漫着衝上校園的空中。

教師兼農民家庭的出身成份,季小軍和他的姐姐哥哥們走的是一條“普通家庭按部就班,通過讀書考試上大學而後工作”的道路,“沒有任何驚喜”,如果有什麼捷徑,無外乎勤學苦讀而已。

稠州文萃丨俊義隨筆:何必刻意季小軍

好的文章,加上好的敘述,就像帶着閱讀者穿越時空,隨着作者生活場景的徐徐展開而驚歎,而歡笑,而流淚,進而望見地平線上晨曦裏的一光明。季小軍童年時的記憶一一“橫塘邊的少年歲月”,讓人讀了很帶勁,恍惚之間,似乎真切地看到了少年成長過程中那些悠悠往事:水中摸螺螄,第一次“離家出走”,“借錢”交學費,在母親的班上,還有撿糖梗皮,這些看似碎的生活點滴,作者信手拈來,有時白描淡構、有時濃墨重彩,以飽沾感情之筆,描寫了兒時困難生活帶給季小軍的歡樂、單純和困惑,無意之中袒露了他面對生活時的那種達觀、熱情的性格走向。

一個最遠纔到過杭州的鄉下少年,他的夢裏一定有許多色彩絢麗的抱負,所以以他自主選擇了當時少年能想到的最遠的地方一一北京,去讀北京外國語學院,從此開始了他哥倫布式的探索之旅。

當然,這是一個被千千萬萬人重複了無數遍的人生軌跡,上大學、出國留學、找工作,這本沒有什麼好說的,但作者以他獨特的視角敘述獨特的心路,想來還是有啓迪的。

稠州文萃丨俊義隨筆:何必刻意季小軍

文章其實可以很平淡,很質樸,諸如杜甫的石壕吏、陶淵明的採菊、蘇軾的黃州,都給人以清新雅緻的享受;所以作文大可不必故弄玄虛,或者矯情造作,因爲真實才能感人。

書中說到找工作、練口語、磨合諸事的一些感慨,都沒有季小軍給副總理當翻譯時出錯的事更讓人捏把汗,把“聾啞”翻成了“盲人”,副總理當場糾錯,這事“雖然過去好多年了,但當時感受到的壓力,我一直沒有忘記。”作者毫不隱瞞的直白,爲他的人生轉向埋下了伏筆。

季小軍一向愛好文藝的天性,學主持、練英語的苦心以及留學諾丁漢的努力終沒有白費,一個偶然的機會,讓他發現了自己心中的 “新大陸”。2008奧運會開幕式選英文司儀,當然是萬人矚目的事;但季小軍在競聘後的焦慮等待,到彩排時的“直冒冷汗”,都是驚心動魄的體驗,至於他那時“機會可能就是水中月,離你很近,又很遙遠,不敢伸手,生怕一伸手它就會消失”的種種心態,猶如水到渠成,不露斧鑿之痕,這應該是實話實說的緣故吧。

2013年1月14日

作者丨劉俊義(原題《敘述平常心》)

稠州文萃丨俊義隨筆:何必刻意季小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