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學

Traveling Learning

探祕大美神農架

提升地理實踐力

前期準備

構建地理研學課程體系

地理教研組開會研究制定《雅禮中學地理研學課程建設實施方案》。

地理教研組專題研討會

地理教研組召開專題研討會,討論並制定了周密詳盡的考察活動方案,同時根據神農架的自然地理特徵,結合高一年級學生的知識儲備,認真編寫了《研學手冊》。

準備地理考察工具

爲了便於在沉積岩遍佈的神農架進行野外考察,準備了一些地質考察揹包、地質錘、放大鏡、皮捲尺等野外地理考察工具。

地質羅盤

地質錘

行前教育

召集學生進行了行前教育,並對學生所需要攜帶的物品提出了合理的建議。

研學進行時

Part 1 地質地貌篇:板壁巖、神農頂、神農谷

隨着海拔升高,1號上午到達半山腰時,天空中下起了小雪

在距今19億~10億年期間,神農架所在地基本上是一片汪洋大海,漫長持續的海洋環境在這裏沉積了一套厚達4000餘米,以白雲岩爲主的古老地層,這套地層被命名爲”神農架羣”。

陳寧堯老師指導學生滴加稀鹽酸鑑別白雲岩

在距今10億~8億年的“晉寧造山運動”使神農架地區逐漸上升成爲陸地;距今2.5億年至6500萬年的中生代神農架地區又經歷了較大的“燕山造山運動”。這次造山運動纔有了今日“華中屋脊”的雄奇壯麗。由於地形的持續抬升,加劇了岩石的風化剝蝕和水流的沖刷、溶蝕等外動力地質作用,使神農架羣這一古老地層暴露於地表。在不斷地風化、侵蝕的過程中,最終形成了落差較大的河谷以及不同高程的水平溶洞、地下暗河、落水孔等一系列地質遺蹟。這就是今天的神農谷、板壁巖、燕子洞、天生橋、大九湖等衆多著名地質景點的形成原因。

朱擁兵老師向學生解釋白雲岩產狀

白雲岩主要成分爲碳酸鈣 ,我們在研學的過程中可以用滴鹽酸起氣泡的方法來鑑別它,我們用小刀化痕來識別它,因爲它質地不堅硬,因此在野外經常可以看到它全身“傷痕”累累,滿目瘡痍的模樣。

因白雲岩質地差異而出現差異風化,在我們1號上午考察的板壁巖景區隨處可見差異風化的白雲岩,與周邊的冷杉、箭竹、白雲交相輝映,構成一幅幅美麗的畫卷。

朱擁兵老師、何展文老師現場向學生介紹板壁巖的前世今生

而神農架的白雲岩最有特色和科考價值的是硅質狀白雲岩。白雲岩被海水中含硅質的膠體充填,而這些膠質成暗黑色抗侵蝕能力較強,在白雲岩表面凸起。硅質狀白雲岩宛如一條條黑白絲帶點綴在神農架秋日的黃葉與紅果中。

神農架核心區中元古界和新元古界地層保存完整,其中神農架地層中發育大量保存完好的疊層石,形態多樣,紋飾清晰,堪稱是一座天然的疊層石自然博物館。

神農架重要的地質遺蹟,如中元古界神農架羣疊層石白雲岩。神農架的疊層石非常豐富,含疊層石的厚度達3000餘米。形成於16-10億年前的神農架羣中發育了大量各種形態的疊層石,主要有半球狀、柱狀、椎狀、波狀疊層石等類型。疊層石形成過程中,不僅吸附海水中的鈣質,還能吸收海水中的石英砂和鐵質、磷質等。因此,疊層石的顏色也千差萬別。

老師們在地質現場探討 師生攀登神農頂途中

1號下午,研學小組一行攀登有“華中屋脊”之稱的神農頂。沿途有原始森林冷杉林、輝綠岩。原始冷杉林高大虯勁,訴說着神農架生物漫長的進化史。部分原始森林的退化也警醒着世人更關注環境,呼籲更多的人來保護地球環境。

輝綠岩是神農架地區特別是神農頂比較常見的基性岩漿岩(二氧化硅含量較低),它形成於7億年左右。這些輝綠岩是在拉張性的構造環境下,基性岩漿穿插到上伏的地層中形成的,它見證了羅迪尼亞超級大陸的裂解。自神農頂山腰往上沿途一塊塊輝綠岩在我們眼前演繹着神農頂抬升爲華中屋脊的過程。更爲神奇的是在山頂我們還發現了引爆角礫岩,而這些岩石表面爲紅色覆蓋,這引發了大家的思考:苔蘚?藻類?是否會隨着環境變化而褪色……我們帶回來一些標本來驗證我們的猜測,糾結的心啊,隨顏色變化而波動......

隱爆角礫岩

輝綠岩

神農頂是大巴山脈最高處和神農架林區最高一級夷平面,堪稱”華中屋脊",是長江與漢江的分水嶺站在神農頂,卻有華中巍峨羣山小的感覺,一條條河流從這裏發源,因此神農頂亦有華中水塔之稱。

2999級登山臺階,亦叫青雲梯。沒有一個老師或學生掉隊。在艱難的登頂過程中,老師不忘講解地貌、岩石、植被知識,學生不忘觀察、繪製鞍部地形圖、測量冷杉直徑、收集標本。

左圖爲市教科院地理教研員劉玉嶽老師指導學生;右圖爲學生測量雲杉圍徑

第二天上午我們先來到官門山景區,參觀了野人遺蹟影像資料、動植物標本、大鯢館、大熊貓館、神農架4D電影,喫完飯後我們來到小龍潭與金絲猴近距離接觸後來到金猴嶺原始森林,在天然氧吧中用力“吐舊納新”。然後趕往慕名已久的神農谷景區。

10月2日,大量的遊客已進入神農架景區,在狹窄的山路上擁堵了月一個半小時後我們在下午5點終於可以開始步行4公里的神農谷下行上索之旅了。

神農谷地質地貌景觀精彩紛呈,有“不到神農谷,枉到神農架”之說法。精彩的地質地貌景觀、着急趕山路、摸黑走山路讓我們在路途中不斷地做着選擇題。在重點處,師生們停下來認真研究、觀察,實在來不及或看不清的時候利用閃光燈拍下照片或資料回頭慢慢研究……山谷已被夜色籠罩,霧氣肆漫,我們開着手機電筒,在山谷中打call,假裝野人野獸嚎叫,這一艱難的神農谷考察在約晚上7:30匆匆收官。

Part 2 水文溼地篇:大九湖谷

第三日上午不到八點我們就來到了國家溼地公園——大九湖。神農架大九湖國家溼地公園,總面積5083公頃,地處華中屋脊西側,屬典型的溫帶大陸性高山潮溼氣候,在神農架崇山峻嶺的懷抱裏,一條小溪串聯着九個湖泊,湖泊皆如寶鏡,映着日光月色,熠熠生輝。

學生在大九湖邊利用智能手機“APP識別典型植物

大九湖地貌主要包括山嶽地貌、冰川地貌、流水地貌、岩溶地貌,它們較完好地保存着距今約1-260萬年前的遺蹟。大九湖以“落水孔”最顯神奇,目前已發現的47個“落水孔”集中分市在西端的竹山埡麓。它們看似無底洞,其實乃地下“漏斗”,充當着地表水流入地下,流向遠方的“祕密通道”。被贊爲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自動“泄洪渠”和水文“安全閥”。只是它們多有森林掩映,或草叢隱蔽,或亂石遮蓋,人們“只能聞其聲,難以見其形”。流水穿過一段地下河,到山那邊的竹山縣境才復出地表,最終匯入漢水的一大支流——堵河。大九湖因此被稱爲“堵河源”,併名列“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水源涵養地”。

朱擁兵老師解釋大九湖的成因

大九湖分佈着大面積的亞熱帶高山泥炭沼澤。走進大九湖,撲面而來一股泥土腐爛的味道。細細體味,原來是泥炭沼澤專屬味道,開始以爲是偷偷溜進大九湖的豬們留下的便便的味道呢。

10月大九湖已開始進入枯水期。想象着夏天水草豐美、綠意瑩瑩的景象應該不遜色於秋天紅黃綠樹影倒影在清澈的湖水中吧。

Part 3 生物與環境篇:野人、金絲猴、冷水魚、冷杉、箭竹

先驅者是通過目擊者描述、疑似野人留下的排泄物、食物、腳印等來推斷野人在神農架的存在。而研學之途的我們只能通過展板來滿足我們獵奇的心理,在山谷模擬野人的嚎叫和夜走山路想象野人就在暗處窺探伺機偷襲來填補看不到野人的失落。

更不用說想象中游蕩於叢林枝丫之間的金絲猴。從公路沿線的金絲猴通道讓我們想象他們攀爬的模樣,過着的是美猴王般愜意自在的神仙生活。而小龍潭被救助的兩個金絲猴家庭讓我們近距離欣賞到了神農架金絲猴的美,但從他們的眼神中我們也感覺到了他們的無助、不開心及對野性的呼喚。多希望他們早日迴歸自然,即使有看不到他們真面目時的無限失落。人啊,就是這麼矛盾,希望追尋到野人的足跡又渴望金絲猴們早日迴歸自然。

救護站中的川金絲猴

偶遇的一隻橙翅噪鶥

動物很少見到幾種,更不用說神祕得科學家都無法準確解釋的白化動物了。緩坡野生動物通道、公路沿線的金絲猴通道讓我們感受到人類影響了他們的生活但又極力謀求人地關係協調。

大鯢

冷水魚

在研學的過程中我們與一隻在沼澤地覓食與散步的黑豬同行了一段距離。到處有禁止放牧的標誌,大九湖因爲圍湖放牧而萎縮,現在因爲作爲南水北調中線重要水源保護地而恢復生態環境,保護環境,確實需要全民的共同努力呢。

在神農架遊客住宿的大本營——木魚鎮,時時刻刻可以看到當地政府與居民對水源的保護。

學生在不同海拔高度測量冷杉圍徑,

神農頂所在山地冷杉直徑大致處於15-65cm之間

Part4 總結反思篇:收穫與鼓舞

研學的過程中,我們意識到了神農架不同於其他的世界自然遺產保護地,它給人的感覺並不是像張家界、華山、香格里拉等那種震撼的美。它的美需要靜下心來細細品味。它的獨特在於她的原始、她的神祕,特別是她物種的多樣性在全國乃至全球突出的地位。等神農架後有失落是正常的,因爲我們不識廬山真面,現今情況下我們深入科考研究,無法貼近她的神祕美。

師生在登頂神農頂之前合影留念

長沙市雅禮中學地理教研組

前排左起:李冬嬌、尋玉輝、郭海燕、劉豔君;

後排左起:王新龍、章雄偉、何展文、劉玉嶽、朱擁兵、徐洪、陳寧堯;

其中,劉玉嶽老師爲特邀專家,系長沙市教科院地理教研員

研學意義

師生在登頂神農頂合影留念

研學活動滿足了我校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發展的需求,進一步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推進學校課程體系建設,凸顯我校教育理念和辦學特色,本次研學活動讓學生們在實踐中學習知識、在動手中檢驗理論,鍛鍊動手能力,培養地理實踐力的同時,訓練地理綜合思維,提升學科核心素養。

師生感悟

這是青春的活力之旅,有愛的文明之旅,規範的安全之旅,學識的提升之旅,雅禮中學地理教研組將以研學考察爲平臺,點燃更多知識之火,爲後來者範。

(老師:李東嬌)

此次來自不易的野外考察對我們每個人都彌足珍貴,感謝背後默默付出的每一個人,感謝默默關注支持的同事,感謝同學們的堅強堅持!

神農架上三日遊,

祖國江山鍾毓秀。

天地無言多教化,

學古通今爲我用。

(老師:劉豔君)

此次,我們在地理老師們的帶領下,進行的研學考察活動,讓我感受到了團隊協作是多麼的重要,這是一次培養友情和協作精神的旅行,也是一次收穫知識的旅行,交到了朋友,學到了知識,就像徐老師所說的那樣,這何嘗不是一次“專業的玩”呢?

(學生:鄒理揚)

研學活動圖片展

END

YALI

來源/教務處、地理教研組

文/郭海燕、陳寧堯

圖/地理教研組

編審/向芳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