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下肢腫瘍,頸椎骨質增生,脫疽,風溼,牙齦急、慢性炎症,下頜關節炎,急性副鼻竇炎,急性虹膜睫狀體炎等病,辨證用八綱,治療均有辛溫發表藥組成在內,體現其中的理和法。

中醫學辨證方法有多種,如八綱、臟腑、氣血津液、六經、衛氣營血、三焦等。這些辨證方法既有區別,又有聯繫,運用範圍亦有不同。

八綱辨證是對疾病部位、性質、正邪力量盛衰的高度概括,是各種辨證方法的總綱領。

以上所列述疾病無臟腑證候,不發熱,故不用臟腑、六經等辨證方法。

從患病區域看,均系體表的局部皮肉、經絡、組織器官受損;

從共有的臨牀症狀看,都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感;

從病因看,有寒邪、火邪或寒熱錯雜;

從病性看,有虛(氣虛、血虛、陽虛)、實(實寒、實火、水腫、血瘀)兩端,或虛實相兼。

因此,對體外的局部病證用八綱辨證爲宜。諸病證雖在體表經絡,但與臟腑無一不相關。

1

概括方藥用法不外三大類:

1、辛溫發表:選羌活、細辛、川芎、白芷;

2、苦寒鹹寒降火:選黃芩、黃連、玄蔘;

3、溫陽、益氣、補血、行水、化瘀:選附片、黃芪、當歸、白朮、防己、桃仁、紅花。

2

其中的辛溫發表藥從裏達外,多入陽經,走肌膚,能通經絡、散凝滯、緩解疼痛,開泄鬱火毒邪。對於可逆性凝滯導致血瘀、水腫,火毒盤踞不化的慢性腫瘍等,療效可靠。

文獻記載九味羌活湯、川芎茶調散治外感頭身痛、風溼性關節痛、肌肉扭傷肢體痛、情志因素引起的脅肋痛,及西醫學的血管性頭痛、腦血管意外的半身不遂麻痛和急、慢性腎病的腰背痛、婦科病的腰腹痛,均有不同程度的止痛作用。

順提一句,在舊中國,天花流行,常見腰部劇痛、皮疹欲透不透之逆證,在應用方劑中適宜選加此四味藥,每奏透疹緩痛、轉逆爲順之良效。

關於桂枝湯法,前賢見解甚多,有“徹上徹下,徹內徹外”之說。我取其溫煦濡潤之力,充分發揮營衛之功,一切外在內在病宜改善營衛機能者均用之。

如治痿證用之意在調補,治痹證、脫疽意在調護。因營衛相隨,日夜環流全身不息。營者,滋養內外;衛者,固護機體也。

羌、辛、芎、芷與桂枝湯相較,有開表發散和增進營衛調節之別。

3

黃芩、黃連、玄蔘三藥都是降火解毒藥,芩、連清熱燥溼,玄蔘清熱涼血。

火邪夾溼用芩、連,既治火又治溼;無溼邪者,芩、連、玄蔘同用可降火保津,相得益彰。

從頭到腳,從皮膚到臟腑,凡屬火邪爲患,如溫熱病高燒,肺熱喘咳,腸熱下利,膽熱黃疸,瘡癰火毒,牙齦腫痛,以及失眠、口瘡、消渴等病症都可應用。

實火證三藥同用;虛火證酌情選用。

4

上述用藥原則是根據理法而定,理法來源於辨證,辨證是調查分析病位、病性、病勢,以及研究它們內在聯繫的結果。既要明辨,更要活用,重在有機選配。

風藥善行,加附片、黃芪、當歸等藥,意在以補助行;加黃芩、黃連、玄蔘或桃仁、紅花、防己等藥,意在以攻助行,這是一個問題的兩方面。

千萬不可見火治火,見痛止痛,犯虛虛實實之戒。

▍版權聲明:

○ 本文摘自《中醫臨牀家龔去非》,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2004年8月。由大象醫友會校編髮布,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聲明。

○ 版權歸創作人所有,我們尊重著作權所有人的合法權益,如涉及版權爭議,請著作權人告知我方刪除,謝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