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裏紅瓷器

釉裏紅瓷創燒於元代。釉裏紅的最大特點是燒製難度大,成品率極低。它是以銅爲着色劑,在白胎上直接繪製各種圖案紋飾,在上面施一層釉,銅在高溫還原焰中發出了紅色,所以名叫“釉裏紅”。銅離子對溫度極爲敏感,在窯爐中火候不到,呈現黑紅色或灰紅色;火候稍過,銅離子便揮發,從釉層中溢出,呈現特有的飛紅現象或乾脆褪色,紋飾不連貫。當時燒柴窯很難控制窯溫,只有憑把樁師父的經驗,無法大規模生產,所以釉裏紅產量一直很小。到了明洪武朝,釉裏紅瓷卻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從實物遺存量上比較,甚至比青花瓷還多。洪武早期的製品多呈黑紅,不夠鮮豔,甚至有些燒成了“釉裏黑”也未被打碎埋掉。即便如此,此類品種貫穿洪武朝始終,堅持不懈。中、晚期多呈較純正紅色。風格古樸、厚重,器型碩大,紋飾豐滿,氣勢奪人。

明洪武釉裏紅瓷器鑑定方法:

1.造型特徵洪武瓷的造型,多少具有元樞府窯古樸渾厚的遺風,尤其以民窯爲甚。民窯撇口盤、碗類,中腰以下胎體漸厚重,有的和元瓷一樣,或折腰,或器心留有疊燒的墊餅痕跡。官窯器則銳意創新,迅速擺脫元瓷厚重粗笨的風格,孕育着以造型秀美飄逸著稱與世的永樂瓷器型,從而展現了明瓷的新風貌。

2.胎體特徵胎土因淘煉粗細之差,胎質表現不一。以官窯器物而論,瓷化程度較高,因而堅質細白,稍有厚重感。民窯器物則因火力不足,有類似漿胎的現象,胎體斷面呈土黃色,但大多數仍爲略含雜質的淺灰白色。

3.釉面特徵釉面呈青白色,爲元、明兩代瓷的共同點,只是青白程度各朝略有差異。常見的洪武民窯瓷器,有的胎體淘煉不精,胎質呈白或灰白色,經厚潤的青白釉汁映襯,釉面顯示出較明代其他各朝更加深的青灰色或灰白色;而官窯器釉面雖也爲青白色,卻較民窯器白潤肥厚,有的釉面伴有細碎無色的自然開片紋,玻璃化程度高,色澤清雅,柔和悅目。一般底足刷有白釉漿,薄處泛黃,厚處呈乳白或青色,光澤感不強。有器足與器身釉面色調不一的怪現象,究其原因,或者是器足受火向背不同,熔融時產生變異,或者是底足塗了不同的釉料所致。

自從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以來,明代釉裏紅瓷品在世界拍賣商場上價位青雲直上。1986年,一件明洪武釉裏紅牡丹蓮斑紋大盤在香港以940萬港元爲日本人拍走,據專家估量,此品當今若再上市拍賣,價位當在2000萬港元以上!1989年,一件洪武釉裏紅牡丹菊花大碗更以2035萬港元的創世界紀錄價位在港拍賣成交。這一價位不僅是釉裏紅瓷品和明瓷拍賣之最,也是我國文物藝術品在世界拍賣商場上所創高價位紀錄之一。至今,明代釉裏紅瓷品在世界拍賣商場的高價位一向保持穩定狀態,簡直每件明釉裏紅瓷品,都能在拍賣商場上以不低於百萬港元的價位成交!

本次徵集範圍

名家字畫:中國古代及近現代名家書畫

精品陶瓷:古代各窯口到代官窯器,以宋五大名窯、元、明、清官窯瓷爲佳。

翡翠玉器:高古玉,明清和田玉,A級翡翠爲上,要求玉質佳、雕工精。

雜項清玩:古錢幣、竹木牙雕、文房四寶,田黃,雞血石,金銀器,青銅器等

全面 鑑定 展覽展銷 拍賣

不上門不收購,只做正規合法拍賣,非誠勿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