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華全媒頭條·圖文互動)(4)“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千年古都“烹製”博物館盛宴遊客在洛陽周王城天子駕六博物館參觀(5月13日攝)。新華社鄭州5月18日電 題:“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千年古都“烹製”博物館盛宴。

新華社鄭州5月18日電 題:“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千年古都“烹製”博物館盛宴

新華社記者王丁、桂娟、雙瑞、李文哲“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北宋名臣司馬光的感慨如今有了新的註解。初具規模的博物館展示體系,像一顆顆珍珠串起了洛陽這座千年古都的歷史文脈。走進一個個博物館,就彷彿走進了悠久宏大的中國歷史深處。

“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千年古都“烹製”博物館盛宴

(新華全媒頭條·圖文互動)(4)“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千年古都“烹製”博物館盛宴遊客在洛陽周王城天子駕六博物館參觀(5月13日攝)。 新華社記者 李安 攝

“館”窺歷史

從3歲起,小女孩喵喵就成了博物館的常客。

“爲了今天,瞭解昨天”,身爲博物館志願講解員的父親萬浩瀚相信,播下一顆熱愛歷史文化的種子,人生會有更多可能性,而近70座博物館濃縮了洛陽的厚重歷史和燦爛文化,是認識過去的最佳窗口。

即將開放的二里頭遺址博物館,將告訴世人3000多年前中國的模樣;

周王城天子駕六博物館內2000多年前的大型車馬陪葬坑,讓文獻中所記載的“天子駕六”有了生動印證;

定鼎門遺址博物館的車轍和駱駝蹄印,使參觀者可以遙想1000多年前隋唐時期此地的開放和繁華;

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則通過自西漢至宋金時期的20餘座典型墓葬吸引了紛至而來的年輕人,迅速攀升爲網紅打卡地。

“從冷漠淡然到掃館、追展,從門前冷落到熙熙攘攘。”長期從事一線工作的天子駕六博物館館長王莉見證了博物館在社會生活中角色的轉變,“走進博物館汲取知識、感知歷史、品味文化,成爲越來越多人的生活方式。”

剛剛過去的五一小長假,僅洛陽博物館一家就接待觀衆11萬人,其中一天突破4萬人。

作爲13朝古都,洛陽擁有豐厚的文化遺產,除6處世界文化遺產、43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外,419918件(套)國有館藏文物和51914件(套)非國有博物館在冊藏品,使市民和遊客得以端詳這片土地上數千年來的潮起潮落。

“博物館的價值不只在於擁有什麼,更在於做了什麼。”洛陽博物館副館長王建華很推崇一種觀點,即博物館不是文物的庫房,而是培育精神的沃土。

近幾年,除創新陳列布展外,洛陽博物館還開發了歷史講堂、節慶互動、文物修復體驗等各具特色的社會教育活動,引導公衆尤其是青少年把“參觀一個博物館”轉變爲“參與一個博物館”,由“欣賞一件文物”到“活化一件文物”。

“博物館不再是高冷形象,而是塑造精神世界的文化空間。”洛陽市第一高級中學國際部中澳班高一學生索曼綺說。她所在的中澳班與洛陽博物館簽訂了共建傳統歷史文化教育基地協議,每週一次走進博物館研學。

該中澳項目負責人陳冠冬表示:“這些孩子以後都要出國讀書,我們希望在培養國際視野的同時,塑造他們的本土情懷,引導他們熟悉和熱愛本民族的歷史,把這份文化自信根植在心裏。”

“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千年古都“烹製”博物館盛宴

(新華全媒頭條·圖文互動)(9)“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千年古都“烹製”博物館盛宴

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壁畫修復中心的壁畫修復師在工作室內修復一幅明代壁畫(2017年5月16日攝)。 新華社記者 李安 攝

妙“廚”赤心

愈來愈受青睞的博物館背後,是無數個富有赤子情懷的文化妙“廚”。正是他們,幫助古老的遺產穿越歲月塵埃,聯通當代人的心靈世界。

——“真是越看越欣喜”

圖案神祕空靈的漢代昇仙畫面,表情生動傳神的唐代胡人牽駝圖,流露富足氣息的宋代夫妻宴飲場景……當參觀者爲河南古代藝術博物館內美輪美奐的壁畫讚歎不已時,很難體會到,就在一牆之隔的僻靜院落裏,有人爲此付出了怎樣的熱忱。

“一個搞研究的成天趴那和泥,跟個泥瓦匠似的。”入行20年來,47歲的壁畫修復師楊蕊始終沒有擺脫朋友們的調侃。從壁畫的揭取、清理、拼對到修復完成,繁瑣、細緻程度遠超常人想象,既要求技藝精湛,又考驗體力。

揭取壁畫要求儘量完整,一旦開始就必須揭完才能停。趕上酷暑天,完工時一捋袖子,汗珠就像雨點一樣往下掉。拼對是最艱難的一步,破損的壁畫塊厚薄不一,順序未知,悶着頭伏案一整天,往往只能拼出硬幣大小。

外人聽了都覺得苦,楊蕊卻很喜歡。

“每當破損、黯淡的壁畫在自己手中重現光彩,真是越看越欣喜。”楊蕊說,修復中心成立以來共揭取修復了30多個墓葬的壁畫,只有一處她沒親赴現場,因爲兒子在次月出生。

——“我非要把根掘掘”

洛陽圍棋博物館是當地民營博物館的出色代表。41大類3萬餘枚(件)藏品,勾勒出圍棋起源、傳承的歷史脈絡。館長王潼玲說:“我一輩子做成這一件事就值了!

”王潼玲原本是圍棋生產商,她創立的“雙元”品牌是國內圍棋業的龍頭。在對外交往中,她發現對圍棋的起源還存在模糊說法,爲此產生了溯本清源的念頭。

“我非要把根掘掘,看看到底哪來的!”王潼玲一邊查閱史料,請教專家,同時天南海北收集與圍棋相關的實物。幾年下來,她不僅釐清了圍棋從古至今的演變軌跡,還認識到這種飽含中國智慧的創造,是如何流傳到世界各地,成爲人類共享的文明成果的。

2014年,王潼玲一手操辦的洛陽圍棋博物館開館。豐富的藏品和社教活動,使這裏逐漸成爲傳播圍棋文化、培養圍棋愛好者的基地。這個68歲的老太太說:“讓更多人瞭解、熱愛圍棋,我心裏高興,有用不完的勁兒!”

——“美不美全靠一張嘴”

“展覽美不美,全靠講解員一張嘴。”成爲洛陽博物館講解員的第十年,32歲的胡寅對前輩這句玩笑話有了肅然起敬的感覺。

“講解員就像架設在文物和觀衆之間的橋樑,觀衆能獲得什麼,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說什麼、怎麼說。”胡寅越來越迷戀這種“文物代言者”的感覺。講完一段後觀衆的掌聲,遞過來的一瓶水、幾張紙巾,或者“可以再講一會兒嗎”的請求,都讓他感到莫大的滿足。

“想把自己掌握的知識傳遞給更多人,尤其是未成年人,這種價值很難估量。”胡寅說。

“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千年古都“烹製”博物館盛宴

(新華全媒頭條·圖文互動)(1)“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千年古都“烹製”博物館盛宴

參觀者在洛陽博物館內觀看展品(3月27日攝)。 新華社記者 李安 攝

面向未來

琳琅滿目的博物館,還藏着洛陽這座千年古都的精神氣質。

從北宋的“請君只看洛陽城”,到元代的“惆悵青槐舊時路,年年無數野棠開”,再到明代的“漢室浮雲過,周京亂草餘”,洛陽走過的數千年曆程,特別能引發後人的思古之幽情。

擁有4000多年建城史的洛陽,歷史上曾數次進入國際大都市之列,創造了商賈雲集、物流天下的盛景,也在潮起潮落中承受過寂寞與凋零。時光流轉,這座以開放包容爲底色的古城,重新敞開胸懷擁抱世界,在新的歷史座標上尋求突破和蝶變。“博物館作爲人類文明記憶、傳承和創新的重要載體,承擔着記錄過去、反映現代和啓發未來的重要使命,洛陽打造‘博物館之都’意義深遠。”洛陽市委書記李亞表示。

目前,洛陽已建成各類博物館69座,其中三級以上博物館11座,初步形成了主體多元、特色鮮明、富有活力的博物館體系,成爲彰顯古都文化品格的新地標。

去年,洛陽各類博物館共接待遊客840萬人次。“爲一座博物館而來這座城”,這句富有浪漫氣息的口號正慢慢變爲現實。預計到2020年,全市博物館數量將達100家。

在開展文化交流、增進不同國家和地區間文明互鑑方面,博物館也正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近年來,洛陽與日本、韓國等地文博單位合辦了《洛陽唐三彩藝術展》等10餘個陳列展覽,提升了河洛文化在海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世界上可能沒有比博物館更適合的機構,能將文化帶入人們的生活,將傳統與現實聯繫起來,並在未來保持活力。”曾獲評“中國博物館十佳志願者之星”的萬浩瀚說,在洛陽打造這席博物館盛宴中,他願一直做博物館和公衆間的橋樑,讓文明和智慧滋養更多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