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鄖陽區沿江景觀大道

漢江兩岸風景如畫

行走在鄖陽區大街小巷

到處綠樹成蔭

置身於鄖陽區廣袤田野

處處山清水秀……

好一幅“山青、水綠、天藍、地淨”的

生態美麗畫卷

近年來

鄖陽區堅持以生態文明建設

和環境保護戰略爲統攬

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

抓緊抓實環境保護各項工作

努力推動全區經濟社會可持續協調發展

一個“天藍、地綠、水清”宜居宜業宜遊的新鄖陽

日益煥發出迷人的光芒

生態越來越好、環境越來越美

不僅是羣衆的共同感受

更有實實在在的數據佐證

目前,城區空氣質量總體爲“優”

優良天數比例穩定保持在90%以上

位於全國前列

地表水和飲用水水質總體爲“優”

地表水水質和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

達標率均爲100%

全區森林覆蓋率達到60.39%

決心:搶抓機遇謀求綠色崛起

40年來,尤其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實施以來,鄖陽區堅定不移推進“生態立區”戰略,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着力補齊一塊塊生態短板。

2016年12月,鄖陽區丹江口水庫282.7平方公里的水域,24700畝圍網攔網,26800只網箱,全部清理拆除,千百年來沿江兩岸數萬戶靠水喫水的漁民轉產上岸,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禁止養魚,宣告多年來向水庫過度索取的歷史結束,彰顯了鄖陽區生態文明建設新境界。

修復山地生態,還鄖陽以更多綠色。大力實施退耕還林等六大生態治理工程,新增森林面積超過37萬畝。持續開展“綠美鄖陽”行動,三年造林29.68萬畝。恢復退化溼地1萬畝,退耕還林2.2萬畝。啓動建設鄖陽丹江口溼地公園,成功創建“全國森林城市”。

防治水土流失,還大地以根基。堅持水土共治,大力開展石漠化治理、溶岩治理、小流域治理等綜合治理,治理石漠化土地203.6平方公里,治理溶岩面積666.37平方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067平方公里,關停礦山124家,生態修復修復41個礦山、520畝裸露山體,實現了由“水土流失”到“涵養水土”的歷史性轉變。

修復水生生態,還生命以家園。爲確保水質安全,全面開展清理庫底各類垃圾,清理生活垃圾25635立方米、工業固體廢物57396立方米、危險廢物133噸、廢棄農藥及其包裝1362.25立方米。持續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全區339個村實現了全覆蓋,建成污水處理項目18個、垃圾填埋項目6個、臨庫鄉村生活污水處理站33個。關閉黃姜加工、造紙、鋼鐵等高污染企業18家,整治取締排污口56個。全面推進“河長制”,明確區級河長43個、鄉鎮級河長96個、村級河長357個,確保了“一庫清水永續北送”。

行動:鐵腕治污換來碧水藍天

改革開放以來,鄖陽區生態環境保護體制機制不斷健全完善,保障了環保事業由小到大,由弱到強,譜寫了從污染防治到綠色發展的不朽華章。

生態環保工作機制逐步完善。確立“生態立縣”“生態立區”戰略,2013年8月,出臺《關於加強環境保護重點工作創建省級環保模範城市的意見》;2016年3月,編制完成《十堰市鄖陽區生態區建設規劃(2015-2025)》;2018年6月,出臺《鄖陽區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實施方案》,逐步明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要求、目標願景、重點任務、制度體系,生態環保工作得到不斷加強。2014年7月,出臺《鄖縣環境保護“一票否決”制度實施辦法》;2016年11月,出臺《鄖陽區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責任規定》《鄖陽區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責任制考覈辦法》,建立了網格化管理、督辦會商、績效考評、責任追究等制度。

生態環保執法監管不斷加強。清水行動、藍天行動、清廢行動、綠盾行動、秋風行動……打出一套組合拳,整改突出環境問題、整治渣土揚塵、整治散亂污企業、治理畜禽養殖污染……雷霆行動,重拳出擊。截至2017年,全區燃煤鍋爐全部淘汰,黃標車全部淘汰,加油站油氣回收整治全面完成,城區黑臭水體全部消除,城區順利實施禁鞭,帶來更多藍天碧水。2017年,城區優良天數332天,提前3年超額實現“十三五”規劃目標;地表水水質評價爲“優”,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評價爲“優”,地表水水質優於進水斷面;生態文明建設考覈和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位居全省前列。

收穫:綠水青山成爲“金山銀山”

多年的持續努力,鄖陽的環境質量得到全面改善,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空氣更清新。更令人欣喜的是,如今的鄖陽,不僅青山綠水常在,更崛起一座座“金山銀山”,收穫一波波環境紅利。

櫻桃溝村以生態產業帶動旅遊產業,率先推行垃圾分類收集處理,率先建設有機廢棄物循環利用站,建設生態停車場,實現了垃圾分類和無害化處理,鄉村遊從無到有,從自發到有序,從農家樂到民宿……已成爲十堰及周邊休閒旅遊的首先之地,被評爲中國生態文化村,獲得了湖北省政府環境保護集體獎,成爲“湖北省首屆綠色幸福村”。

鄖陽把污染防治與脫貧致富有機統一起來,實現保護與發展的良性循環。在關停轉遷禁養區內111家養殖場的同時,鼓勵支持發展生態農業、生態觀光、生態採摘等產業,大力發展生態種植業,提高農民收入,促進脫貧致富。位於柳陂鎮黎家店村的十堰市宇翔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曾是一家佔地面積50畝的萬頭養豬場,現在由養殖業轉型生態採摘農業,種植臍橙、石榴、獼猴桃、紅不軟桃、無花果等35000多株,走可綠色發展道路,既增加提高經濟效益,又守護了碧水藍天。

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施策,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探索集有機肥生產、沼氣合理利用和沼液肥料化處理應用“三位一體”循環農業模式,促進畜禽養殖污染物、農作物秸稈等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治理農業面源污染,農藥、化肥施用量大幅減少。建設沃優和宏陽兩條生物有機肥生產線,對全區畜禽廢棄物和秸稈進行良性循環利用。成立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服務聯盟,着力開展畜禽廢棄物利用、耕地土壤治理、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和化肥減施替代行動,助推綠色發展。

從“大地披綠”到“身邊增綠”和“心中播綠”,不斷增加的生態產品供給極大增加了百姓獲得感。一次性投資2.6億元,將華新水泥衛生防護距離內的162戶居民搬遷安置到高端住宅小區。投入2.38億元,在精準扶貧易地搬遷安置點配套建設生活污水、生活垃圾處理設施,積極探索全區生活污水處理和農村垃圾保潔第三方運營新模式,櫻桃溝、洞耳河、安陽山等175個村和11個鄉鎮被評爲“生態村鎮”或“最美生態村鎮”。

綠水青山正逐漸成爲“金山銀山”

美麗鄖陽煥發出綠色的活力

來源 / 區環保局

責編/齊麗菲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