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如果一個人長期缺愛,通常會有這些表現,你中了嗎?

在這個時代,“缺愛”是普世創傷。男女缺愛的本質是一樣的,表現形式類似,受社會環境的影響,各自在某些方面出現的頻率和程度不同。無論是哪一種缺愛,無論是男還是女,無論是有什麼附加條件,“難以真正理解別人”是缺愛的人的共同特點。

“缺愛”通俗地說,是一個人在極其需要愛的幼年成長時期,ta的家裏沒有人能夠像真正合格的父母那樣照顧ta、給予ta無條件的接納、時刻的關注和所需要的愛。長期得不到愛,那麼這個孩童就此卡在那裏了,ta就是人們內在的小孩。最直接地影響是,如果一個人缺愛,那麼ta也不會懂得如何恰當地愛別人,或者沒有力氣愛別人。

爲什麼呢?

因爲人的行爲幾乎都是學來的,沒有人愛過ta,ta就沒有榜樣學習,所以ta就很難恰當地愛人。就算ta懂得道理,但是內心是沒有能量的,就像是一個沒電的充電寶,是無法給別人充電的。

因爲沒有人能夠愛ta,人的本能就會:從小以“警戒防衛”的方式保護自己,防禦主要表現爲:

一、“討好”

討好是向他人乞討尊重、認可、讚美、看見與愛,因爲ta的家裏沒有人能夠滿足ta。

一個從小失去親人的孩子有討好傾向是正常的,否則ta無法長大到現在。

二、“攻擊”

以憤怒的方式、打擊別人的方式顯示自己,這種方式只會將真正關心自己的人拒之於千里之外。

三、“隔離”

有的人看起來永遠只有理性、冷靜,見不到ta表達任何情感、情緒,這其實是ta自己無意識樹立起了一堵牆,隔離了自己和他人。

四、“其它”

還有些方式會自動“合理化”,逃避,抗拒某些人和事,以創傷和各種心理問題表現出來。

以上各種形式的共同特點是:ta“防禦的大門”(在潛意識裏)實際是長期關閉着的。未向任何人打開,因爲從來沒有愛的溫暖和陽光進來過,ta不知道外面安全與否。

在成年以後,如果發現自己從小缺愛,這個“愛”需要由自己去補,而不是抱怨他人或環境,因爲你的生命需要由你自己負責,只有對自己負責才能夠真正地改變。

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評論區告訴大家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