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滩“三大亨”—— 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靠烟、毒、赌、盗、娼等恶行而臭名昭著,成为名噪一时的海上闻人。然而他们也时常用搜刮来的钱财进行办学、赈灾、济贫、援战等慈善活动,给自己戴上“大善士”的面具,以求改善自身形象,博得“乐善好施”的名声,而久居上海滩。此举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近代上海慈善事业的发展。

沽名钓誉,上海滩“三大亨”做了多少善事?

创办学校

五四运动之后,上海兴起了办学校的风气,黄金荣的义子黄钧培在黄金荣的支持下,于1919年以中法学生会的名义在麋鹿路(今方浜西路)创办中法义务学校。黄钧培早逝后,学校由黄金荣继续支持,校长为金煜。据说,黄金荣无子,黄以为是作恶太多的报应,创办学校是为了行善积德。后来学校更名为竞雄义学,并迁到蓝维蔼路(今肇周路),1924年一分为两,改称金荣公学与金荣义学。1930年春,又更名为金荣学校,并迁到康悌路(今建国东路)。1931年,再度更名为金荣小学校,由黄金荣任董事会董事长,杜月笙、金廷荪等为董事。1945年抗战胜利后,黄金荣整顿人事,聘请了一批学有所长的教师执教,并增加免费学额,得到了时人的赞扬。无独有偶,杜月笙在法租界善钟路(今常熟路)创办了一所正始中学,亲任董事长,陈群任校长,并耗资10万元,在老家浦东建立的杜祠旁建立“浦东杜氏藏书楼”,附设学塾。

沽名钓誉,上海滩“三大亨”做了多少善事?

募捐赈灾

黄金荣被称为“上海滩最狡诈的守财奴”,是“三大亨”中较为吝啬的一个,但如遇灾害,也会登高而呼,带头募捐。1922年—1924年间,城隍庙先后3次遭火,几乎全部焚毁。1924年黄金荣联络杜月笙、张啸林与商界巨贾叶惠钧及秦砚畦等人,组织“邑庙董事会”,发起了重建城隍庙的活动。号召捐助,组织义演,筹集资金。1926年4月动工,1927年秋建成,耗银达9万元。其中黄金荣捐助5万元,杜月笙捐助1万元,张啸林捐助1万元。这确实是做了一件大善事,所以重建后的城隍庙立了“功德碑”,为黄金荣等人歌功颂德。城隍庙重建后,黄让自己的门徒程锡文去管理,每年以数十万的金银滚滚流入黄的口袋,而管理庙产的程锡文不到几年,便积累了不少钱财,成了大富翁。可见,黄的这种捐助行为是个名利双收的好机会。1931年苏北水灾,“三大亨”慷慨解囊,黄金荣将64岁寿辰寿礼5万多元,全部捐给了灾民。

杜月笙在募捐赈灾方面是“青出于蓝胜于蓝”。1946年苏北水灾,杜月笙出面组织“苏北难民救济协会”。杜通过“霸王请客”、上海选美等手段共募捐达20多亿元法币。杜月笙在博得声誉,捞得油水的同时,又把此次募捐同拉近CC派陈立夫的关系联系在一起,和国民党江苏省党部主任汪宝(与陈立夫关系密切)商定筹募法币20亿元。事成之后,为了感谢汪的配合,杜送给汪一张2000万元的支票。杜还要摆平参与这次募捐活动的其他重要人物。如以每人2000万元计,募捐总数20多亿元,不过仅够百人之分。如此一算,那些辗转街头、饥寒交迫的难民,究竟能得到多少,就可想而知了。

沽名钓誉,上海滩“三大亨”做了多少善事?

援战救难

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为接应军需,安定金融,扶伤济难,募款征物,史量才、杜月笙等发起成立上海市民地方维持会,史量才任会长,杜月笙、张啸林等为理事。全面抗战爆发后,各界救亡运动蓬勃兴起。1937年7月22日,杜月笙、潘公展等上海工商界巨头、社会名流联合上海市商会、市民联合会等13个机关团体,发起成立了“上海市各界抗敌后援会”。杜月笙任筹募委员会主任。其实救援会常委们眼睛无不盯着筹委会主任这个位置,因为这是一个肥差。这位筹委会主任到底经手了多少钱财,不得而知。他的门徒曾说:从抗敌后援会成立到上海沦陷,直至抗敌后援会结束,筹募委员会征募的物资和款项,究竟有多少,既没有统计,更无征信的材料可以审核。事后,蒋介石却说杜月笙在抗敌后援会中曾有“赔垫”,特拨现款10万元给予“补偿”。

“八一三”淞沪抗战发生后,黄金荣与虞洽卿、闻兰亭等组织筹建了上海市难民救济委员会,黄担任副主任。大批难民涌入法租界,黄金荣把自己的产业贡献出来,把康悌路(今建国东路)的金荣学校设立为上海战区难民临时救济会第七收容所,把全上海最热闹的娱乐场所大世界设立为第十四收容所,负责人是童子剑。不几天,大世界就容纳了几千难民,难民还是蜂拥而来,黄金荣就把共舞台、黄金大戏院、荣金大戏院等也腾空出来接纳难民。难民入住后,黄金荣每日支出不少钱物用于购买食物,设立诊所等,他还在南市老西门、城隍庙等处施舍米粥给穷人和难民。大世界因此停业达一年有余。1938年黄金荣、虞洽卿等又发起慈善演剧,聘请名角程砚秋、王少楼等在黄金大戏院义唱3天,所得票房收入全部交给难民救济协会。为了遣送难民,8月份,“三大亨”与金廷荪、顾竹轩、陈世昌等人联合发起义演助赈。他们组织了一班戏,并发起各认购戏票两千元,在大舞台连演3天,共筹集了16万元的金额,遣送了不少难民。这些行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为“三大亨”赢得了名誉。

沽名钓誉,上海滩“三大亨”做了多少善事?

扶困济贫

每年到年关给贫民施舍棉衣是黄金荣做的又一善事。黄公馆按例要准备棉衣、棉裤2000套,银角子2、3千元。到腊月十五这天,黄金荣穿着丝绵老羊皮袍,从钧培里出发,四个大汉紧随其后,再后面就是挑棉衣棉裤和抬银角子的队伍。放赈地点在八仙桥,这里早已是人山人海。黄金荣一坐定,受赈队伍一个个往前拥去,亲热地叫一声黄老板,道声发财,就可以得到一套棉衣和4角钱。有些贪心的人还会重新排队,再领一次。

杜月笙从1918年起,每年夏天都要从药房购买大量“痧药水”、“行军散”,或亲自或派人送回浦东高桥故乡,挨家挨户免费散发,并关照乡里父老:盛夏时令,易染疾病,要讲究卫生,防止时令传染病流行。每逢寒冬腊月,则购置棉衣,分发给高桥故乡的贫民。他还出资在高桥乡间修建了23座石桥,重建了高桥沙港的观音堂。他还在他的公馆里,散发所谓“济贫月折”。据说,贫民每逢阴历初一、十五,可持折取若干救济金。每月持折到杜家支领生活费者,达200余户。

创办或资助慈善组织是他们的又一济贫方式。1926年,黄金荣、杜月笙等创办了“上海乞丐收容所”。1932年11月,闵行广慈苦儿院校舍落成,黄金荣领衔发起举行典礼。“三大亨”还曾出资资助救济妇孺总会、浦东医院、上海孤儿院、老人堂等慈善组织。以杜月笙为中心发起组织的浦东同乡会,从事慈善的事例和效率引人注目。1932年1月28日日军进攻上海后,浦东同乡会发出通知:一切无家可归的浦东人都可以接受援助。同乡会在周浦镇和杨思镇设立难民收容所,并建立6个施粥站,共耗资15540元。1937年,同乡会成立营救队伍和12个难民收容所,这些收容所一直开办到1939年3月,收留难民共达4186人。

上海滩的“三大亨”参与慈善事业,既热衷于利,更醉心于名;既懂得以利求名,又善于以名牟利;利用救灾,既可以向官场四面八方伸出触须,又可以在社会上扬名,扩大其影响。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