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过,随着电商的发展,各种产地直销、直采的经营模式,也逐渐成熟,并且成为很多果农销售的主要方式,但是,由于水果的特殊性,使得很多人还是习惯于线下买水果,而线下水果店不可避免的各种成本,使得价格高企,也就不奇怪了。而小编的亲身经历是,一位同事在中午吃完饭后,在隔壁水果店买水果,本来准备多买一点,但是卖了一个苹果,花了18块多钱,他说,这是他吃过最贵的苹果了。

最近一段时间,人们生活中一个很常见的东西,却不断的上了热搜,并引起了国家统计部门的回应,这就是水果。原因就是水果价格不断上涨,很多人在买不起房之后,惊呼,现在连水果都吃不起了。因为水果属于老百姓日常消费品,对生活品质有直观的影响和感受,因此,不仅引发了网民的关注,更引起了官方的关注。

不过,在水果行业,这些年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就是这几年来,大街上各类水果店越来越多,在过去的文章中,同话财经曾经说过,这几年很多实体店的生意不好做,不少门面都关门大吉,但是有两类门面却越来越多,那就是房产中介和水果店。

可是,在不断新开的水果店的基础上,大家也经常看到,水果店关门倒闭的现象更加频繁和严重,这就很有意思了,为何说过价格如此高涨,水果店还要不停的关门呢?这背后到底有哪些原因,又存在哪些猫腻呢?

吃不起的水果,与频繁倒闭的水果店,以及不赚钱的果农!

一、吃不起的水果,引发统计局回应

大家或许还记得,去年,“车厘子自由”在一段时间内引发了广泛的关注。

在一段时间里,小编家里因为孩子喜欢吃车厘子,可是正遇上车厘子价格昂贵,家人在买的时候,每次都只买一小盒,大约两百块钱,可是,买回家也就十分钟不到就吃完了。换算成单价,大约180元一斤,实际上,这还不算历史最高价。

的确,按照一般家庭,一个星期吃一次的话,一个月光吃车厘子就得花费上千元,这可真不算小的开支了。

当然了,很多人会说,这么昂贵的车厘子,应该算是奢侈品了,可是实际上,车厘子的消耗量,在中国,俨然就成了大众消费品。

不过,与车厘子这种外来品种相比,西瓜、苹果应该就不能算奢侈品了吧。

最近一段时间,就不断有网友在网上发出各种感叹,现在水果比肉贵,吃起来真的有点心痛。

就有网友发帖说,桃子20块一斤,在海南也吃不起水果;另外网友说,油桃15块一斤,“味道还一般”;更有网友说,自己买了6个小芒果58元,“真的吃不起”;也有网友表示,买了四分之一个西瓜17元,“吃的时候心痛”;就连最常见的苹果,网友也说,动不动就十几块钱一斤,买了三个苹果,就花了三十几块钱……

在网友发帖引起大家关注之后,很多媒体记者都进行了实地采访,发现真实情况,与网友所反映的,还真一毫都不差。

而小编的亲身经历是,一位同事在中午吃完饭后,在隔壁水果店买水果,本来准备多买一点,但是卖了一个苹果,花了18块多钱,他说,这是他吃过最贵的苹果了。

这一现象,不仅引起了媒体的关注,国家相关部门也出来反映了。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对此回应称,鲜菜鲜果价格上涨,明显是受极端天气等季节性因素的影响,这种季节性的短期冲击不具有持续性,鲜菜鲜果价格上涨不会持续在高位。

吃不起的水果,与频繁倒闭的水果店,以及不赚钱的果农!

二、频繁倒闭的水果店

在正规沿街门面的水果店,是这几年发展起来的,主要是由于互联网的兴起,以及水果O2O的发展,在资本的助力下,抓住了线上人流的那些平台,开始逐力线下,于是,大肆扩张。

可是,这种在资本和补贴机制下,跑得快,也倒得快,在互联网行业里,是并不鲜见的。

两三年前,有一次去上海,在上海财大和复旦大学周边散步,沿着两三条马路走过去,发现大约两公里的位置,竟然有十几家正开着的或已关闭的水果店,当然,这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已经关门,但店招还没来得及拆除的,从外面看,门面应该不小,要知道,在上海,高校附近,房租成本可是非常昂贵的。与同行朋友戏称,这就是水果O2O的遗迹。

的确,在资本大战之下,大肆开店,抢占地盘,然后留下一地鸡毛。

不过,水果店的倒闭,除了这种资本非理性的经营之外,还有其自身的各种原因。

如果将时间往前倒5到10年,要在一个闹市区找一家专门经营水果的门店,其实并不多,即便有,那也是极少个别连锁,主营高档水果和礼品的,当然,还有在医院附近等特定场景的。

绝大部分卖水果的方式,都是流动摊贩,以及菜市场、农贸市场的模式。

而现在水果店的这种门面经营模式,会面临着几个问题:

一是高房租的问题,现在大家都能看到,水果店的规模一个比一个大,一个比一个豪华,高昂的房租,或许会吃掉一个水果店一半甚至一半以上的利润。而且房租逐年上涨,且需要提前支付,成为水果店继进货成本之外的一笔高昂支出。

二是竞争的问题,现在水果店几乎满大街都是,在小编家方圆1公里的范围,我们能看到,且去购买过的,至少有十五六家水果店,还有菜场、超市等并没有计算在内的,如果都算上,保守估计,至少20多家经营水果生意的,而在一些人流比较集中的步行街、商业街,不到200米的街道,四五家水果店,而在小区门口更是4家水果店并排经营,路口还有推小车卖水果的,这种大量水果店,而人流和需求是有限的,想挣钱盈利,越来越难。

三是水果店自身经营的问题,竞争激烈,水果销货周期拉长,果品质量下降,人们就越来越不去买,形成了恶性循环,而这会导致坏品率上升,亏损可能会加剧。

当然了,水果店倒闭,还有各种各样的因素,但这都反映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单纯的依靠流通买卖赚取差价的经营模式,越来越困难了。尤其是在电商和物流越来越发达的当下,物流最后一公里的打通,像京东到家这样的配送服务越来越方便,在各种竞争挤压之下,水果店想要生存,可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吃不起的水果,与频繁倒闭的水果店,以及不赚钱的果农!

三、不赚钱的果农

水果那么贵,水果店却不挣钱,那么,钱到底是谁挣去了呢?果农挣钱吗?

这个问题,似乎没太多争议,果农能挣的钱非常有限,当然了,近些年来,很多投资人看到了体验式农场的生意,加大投入,在这类农业项目的布局,但这本身并不是在意种植的钱。真正靠种植为生的,可以说挣的都是苦力钱吧。

我们来举个例子吧,现在大家买的芒果,动不动就十几块钱一斤,而实际上,在海南芒果的地头价大约才1块钱一斤左右,而经历了各种环节之后,送到消费者手中,就已经十几块钱了。

而这是因为中国幅员辽阔,对于很多分散的生产者,经过各类中间环节,将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以海南芒果卖给北京消费者为例,一斤海南农民种的芒果要到达北京消费者的手上,需要经历“农民—小商贩—产地批发市场—商贩—销地批发市场—超市/菜市场—消费者”, 6个环节。

在上述各个环节中,有各种损耗,各类成本的投入(租金、人力、时间等),至少每个环节需要增加30%—50%,这样下来,到消费者手中,价格翻几倍也就不奇怪了。

不过,随着电商的发展,各种产地直销、直采的经营模式,也逐渐成熟,并且成为很多果农销售的主要方式,但是,由于水果的特殊性,使得很多人还是习惯于线下买水果,而线下水果店不可避免的各种成本,使得价格高企,也就不奇怪了。

总的来说,水果价格的上涨,是有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比如国家统计部门说的季节因素,还有各种行业因素,当然,很重要的一点,作为一种日常消费品,食品在CPI中的比重比较高的。水果价格上涨背后,必然有着各种其他成本上涨的因素,如房租上涨,人员工资上涨,运输成本上涨,冷链成本上涨,甚至电费上涨和水费的上涨,而最终产品的价格,只不过是一个最后的表现,并且被大众GET到了而已。

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我们当然希望,如统计部门说的一样,这只是季节因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