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過,隨着電商的發展,各種產地直銷、直採的經營模式,也逐漸成熟,並且成爲很多果農銷售的主要方式,但是,由於水果的特殊性,使得很多人還是習慣於線下買水果,而線下水果店不可避免的各種成本,使得價格高企,也就不奇怪了。而小編的親身經歷是,一位同事在中午喫完飯後,在隔壁水果店買水果,本來準備多買一點,但是賣了一個蘋果,花了18塊多錢,他說,這是他喫過最貴的蘋果了。

最近一段時間,人們生活中一個很常見的東西,卻不斷的上了熱搜,並引起了國家統計部門的回應,這就是水果。原因就是水果價格不斷上漲,很多人在買不起房之後,驚呼,現在連水果都喫不起了。因爲水果屬於老百姓日常消費品,對生活品質有直觀的影響和感受,因此,不僅引發了網民的關注,更引起了官方的關注。

不過,在水果行業,這些年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就是這幾年來,大街上各類水果店越來越多,在過去的文章中,同話財經曾經說過,這幾年很多實體店的生意不好做,不少門面都關門大吉,但是有兩類門面卻越來越多,那就是房產中介和水果店。

可是,在不斷新開的水果店的基礎上,大家也經常看到,水果店關門倒閉的現象更加頻繁和嚴重,這就很有意思了,爲何說過價格如此高漲,水果店還要不停的關門呢?這背後到底有哪些原因,又存在哪些貓膩呢?

喫不起的水果,與頻繁倒閉的水果店,以及不賺錢的果農!

一、喫不起的水果,引發統計局回應

大家或許還記得,去年,“車釐子自由”在一段時間內引發了廣泛的關注。

在一段時間裏,小編家裏因爲孩子喜歡喫車釐子,可是正遇上車釐子價格昂貴,家人在買的時候,每次都只買一小盒,大約兩百塊錢,可是,買回家也就十分鐘不到就喫完了。換算成單價,大約180元一斤,實際上,這還不算曆史最高價。

的確,按照一般家庭,一個星期喫一次的話,一個月光喫車釐子就得花費上千元,這可真不算小的開支了。

當然了,很多人會說,這麼昂貴的車釐子,應該算是奢侈品了,可是實際上,車釐子的消耗量,在中國,儼然就成了大衆消費品。

不過,與車釐子這種外來品種相比,西瓜、蘋果應該就不能算奢侈品了吧。

最近一段時間,就不斷有網友在網上發出各種感嘆,現在水果比肉貴,喫起來真的有點心痛。

就有網友發帖說,桃子20塊一斤,在海南也喫不起水果;另外網友說,油桃15塊一斤,“味道還一般”;更有網友說,自己買了6個小芒果58元,“真的喫不起”;也有網友表示,買了四分之一個西瓜17元,“喫的時候心痛”;就連最常見的蘋果,網友也說,動不動就十幾塊錢一斤,買了三個蘋果,就花了三十幾塊錢……

在網友發帖引起大家關注之後,很多媒體記者都進行了實地採訪,發現真實情況,與網友所反映的,還真一毫都不差。

而小編的親身經歷是,一位同事在中午喫完飯後,在隔壁水果店買水果,本來準備多買一點,但是賣了一個蘋果,花了18塊多錢,他說,這是他喫過最貴的蘋果了。

這一現象,不僅引起了媒體的關注,國家相關部門也出來反映了。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劉愛華對此回應稱,鮮菜鮮果價格上漲,明顯是受極端天氣等季節性因素的影響,這種季節性的短期衝擊不具有持續性,鮮菜鮮果價格上漲不會持續在高位。

喫不起的水果,與頻繁倒閉的水果店,以及不賺錢的果農!

二、頻繁倒閉的水果店

在正規沿街門面的水果店,是這幾年發展起來的,主要是由於互聯網的興起,以及水果O2O的發展,在資本的助力下,抓住了線上人流的那些平臺,開始逐力線下,於是,大肆擴張。

可是,這種在資本和補貼機制下,跑得快,也倒得快,在互聯網行業裏,是並不鮮見的。

兩三年前,有一次去上海,在上海財大和復旦大學周邊散步,沿着兩三條馬路走過去,發現大約兩公里的位置,竟然有十幾家正開着的或已關閉的水果店,當然,這其中,絕大部分都是已經關門,但店招還沒來得及拆除的,從外面看,門面應該不小,要知道,在上海,高校附近,房租成本可是非常昂貴的。與同行朋友戲稱,這就是水果O2O的遺蹟。

的確,在資本大戰之下,大肆開店,搶佔地盤,然後留下一地雞毛。

不過,水果店的倒閉,除了這種資本非理性的經營之外,還有其自身的各種原因。

如果將時間往前倒5到10年,要在一個鬧市區找一家專門經營水果的門店,其實並不多,即便有,那也是極少個別連鎖,主營高檔水果和禮品的,當然,還有在醫院附近等特定場景的。

絕大部分賣水果的方式,都是流動攤販,以及菜市場、農貿市場的模式。

而現在水果店的這種門面經營模式,會面臨着幾個問題:

一是高房租的問題,現在大家都能看到,水果店的規模一個比一個大,一個比一個豪華,高昂的房租,或許會喫掉一個水果店一半甚至一半以上的利潤。而且房租逐年上漲,且需要提前支付,成爲水果店繼進貨成本之外的一筆高昂支出。

二是競爭的問題,現在水果店幾乎滿大街都是,在小編家方圓1公里的範圍,我們能看到,且去購買過的,至少有十五六家水果店,還有菜場、超市等並沒有計算在內的,如果都算上,保守估計,至少20多家經營水果生意的,而在一些人流比較集中的步行街、商業街,不到200米的街道,四五家水果店,而在小區門口更是4家水果店並排經營,路口還有推小車賣水果的,這種大量水果店,而人流和需求是有限的,想掙錢盈利,越來越難。

三是水果店自身經營的問題,競爭激烈,水果銷貨週期拉長,果品質量下降,人們就越來越不去買,形成了惡性循環,而這會導致壞品率上升,虧損可能會加劇。

當然了,水果店倒閉,還有各種各樣的因素,但這都反映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單純的依靠流通買賣賺取差價的經營模式,越來越困難了。尤其是在電商和物流越來越發達的當下,物流最後一公里的打通,像京東到家這樣的配送服務越來越方便,在各種競爭擠壓之下,水果店想要生存,可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

喫不起的水果,與頻繁倒閉的水果店,以及不賺錢的果農!

三、不賺錢的果農

水果那麼貴,水果店卻不掙錢,那麼,錢到底是誰掙去了呢?果農掙錢嗎?

這個問題,似乎沒太多爭議,果農能掙的錢非常有限,當然了,近些年來,很多投資人看到了體驗式農場的生意,加大投入,在這類農業項目的佈局,但這本身並不是在意種植的錢。真正靠種植爲生的,可以說掙的都是苦力錢吧。

我們來舉個例子吧,現在大家買的芒果,動不動就十幾塊錢一斤,而實際上,在海南芒果的地頭價大約才1塊錢一斤左右,而經歷了各種環節之後,送到消費者手中,就已經十幾塊錢了。

而這是因爲中國幅員遼闊,對於很多分散的生產者,經過各類中間環節,將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中,並不是那麼容易的。

以海南芒果賣給北京消費者爲例,一斤海南農民種的芒果要到達北京消費者的手上,需要經歷“農民—小商販—產地批發市場—商販—銷地批發市場—超市/菜市場—消費者”, 6個環節。

在上述各個環節中,有各種損耗,各類成本的投入(租金、人力、時間等),至少每個環節需要增加30%—50%,這樣下來,到消費者手中,價格翻幾倍也就不奇怪了。

不過,隨着電商的發展,各種產地直銷、直採的經營模式,也逐漸成熟,並且成爲很多果農銷售的主要方式,但是,由於水果的特殊性,使得很多人還是習慣於線下買水果,而線下水果店不可避免的各種成本,使得價格高企,也就不奇怪了。

總的來說,水果價格的上漲,是有各種因素共同作用的,比如國家統計部門說的季節因素,還有各種行業因素,當然,很重要的一點,作爲一種日常消費品,食品在CPI中的比重比較高的。水果價格上漲背後,必然有着各種其他成本上漲的因素,如房租上漲,人員工資上漲,運輸成本上漲,冷鏈成本上漲,甚至電費上漲和水費的上漲,而最終產品的價格,只不過是一個最後的表現,並且被大衆GET到了而已。

作爲一個普通老百姓,我們當然希望,如統計部門說的一樣,這只是季節因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