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是,有些書畫家生活年代較長,而作品的藝術技能和水平是漸漸發展的,因此,從藝術技巧優劣的角度上來斷真僞,就必須將某一書畫家的作品按其發展情況分別定出幾個標準,而不能籠統地死守一種標準來衡量。比如清王翬早、中年做了許多宋、元人的僞本,那時他的繪畫技巧水平已經相當高了,他的仿宋、仿元的僞作,不一定在宋、元人之下,如果不研究他的仿作像不像那些被仿的作品,單從畫得好不好、技巧高不高這一方面去着眼,就難免以爲是宋、元人的真跡了。

在鑑別古書畫的真僞和斷代時,要不要從藝術角度去判別、衡量它們藝術水平的高下呢?就鑑定工作本身來說,所要判別的,首先應從作品的藝術形式手法如用筆、用色、用墨、章法(構圖)等等最基本的要素上着手,舍此別無它途。一般的講,那些高手作的書畫,其藝術手法、筆墨技巧的確高人一等,作僞者是不易摹學達到的。但是,有些書畫家生活年代較長,而作品的藝術技能和水平是漸漸發展的,因此,從藝術技巧優劣的角度上來斷真僞,就必須將某一書畫家的作品按其發展情況分別定出幾個標準,而不能籠統地死守一種標準來衡量。否則,容易把不成熟的早期作品看成贗品。相反的,有年歲衰老或身體一早就贏弱的人的作品,就要個別來對待。

要不要從藝術角度去鑑別古書畫的真僞與優劣

《人騎圖》林小湧 臨古作品

作品的優劣標準,又是一個比較難以說清楚的問題。一般人對“工”與“拙”的判斷,以爲“工能”總應是優,“生拙”似乎是劣。繪畫畫得像真,技巧熟練,都可以說是工。但是專講像真,缺少藝術獨創,那隻不過是標本掛圖;技巧熟練到了油滑的程度,也可以變爲庸俗可厭。書法寫得四平八穩也叫工,但這不過是一種起碼的條件,卻不能稱爲優美的“法書”。對於古代的“文人畫”就不能片面講狀物是否逼真,刻劃是否細緻。他們往往追求有生拙之趣,而不以工能見長。書法中也有如此情況。這些問題很複雜,何者爲優,何者爲劣,須有深刻的理解,才能得到正確的判別。而表現在藝術技巧上的筆墨、結構等形式,又是很難用抽象的名詞解釋清楚的,只有在大量的作品中反覆閱看才能逐步熟悉它、領悟它,得到比較明確的認識與理解。

要不要從藝術角度去鑑別古書畫的真僞與優劣

《溪鳧圖》林文佳 臨古作品

進一步說,鑑定與鑑賞還不是一回事,我們還不能把好壞和真假等同起來,簡單地認爲好即真,壞即假。比如清王翬早、中年做了許多宋、元人的僞本,那時他的繪畫技巧水平已經相當高了,他的仿宋、仿元的僞作,不一定在宋、元人之下,如果不研究他的仿作像不像那些被仿的作品,單從畫得好不好、技巧高不高這一方面去着眼,就難免以爲是宋、元人的真跡了。還有一些本來是藝術上的高手,因爲偶然的原因,遇到不利的客觀條件,如紙筆工具不好,或下筆時精神疲乏、興趣欠濃等等,就不能保持原有水平;不過,這種下降總不會距離原有的水平太遠,或者僅僅是局部的瑕疵。碰到這樣的作品時,我們必須小心謹慎地從各方面去觀察研究,弄清其原因,作出正確的判斷,否則就容易誤認爲是僞作了。但也要防止過分寬大,處處原諒。如題款爲某一名畫家的僞作,僅僅有小部分較好,而大部分一無是處,就把它定爲真跡,那也是不對的。事實上,過嚴過寬還都是心目中沒有合乎實際的標準,沒有可資比較的“樣板”的緣故。這樣,真僞、是非的正確判斷又從何產生呢?

相關文章